冷靜看待“互聯網汽車”
摘要:冷 宇近段時間,“互聯網汽車”成為汽車行業中最熱關鍵詞,其受關注的程度不亞于新能源集中爆發的時期。有輿論認為已經到了“互聯網汽車”元年,但筆者
冷 宇
近段時間,“互聯網汽車”成為汽車行業中最熱關鍵詞,其受關注的程度不亞于新能源集中爆發的時期。有輿論認為已經到了“互聯網汽車”元年,但筆者認為“互聯網汽車”目前還停留在概念階段,諸多基礎環境尚未完善,想真正推出智能化的“互聯網汽車”還需時日。
實際上,“互聯網汽車”并不是一個十分準確的名詞,獲得更廣泛認可的是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和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聯合編著的《2014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報告》中提出的“車聯網”概念。該報告給“車聯網”所下的定義是:以車內網、車際網和車載移動互聯網為基礎,按照約定的通信協議和數據交互標準,在車分別與車、路、行人及互聯網等之間,進行無線通信和信息交換的大系統,是能夠實現智能交通管理、智能動態信息服務和車輛智能化控制的一體化網絡。也就是說,“車聯網”絕不僅僅是將汽車接入互聯網這么簡單,打造“車聯網”的汽車要從提升配置智能化開始,逐漸搭載先進的輔助駕駛系統,最終實現無人駕駛。這將改變汽車本身的屬性,不僅是對汽車的一個全面升級,更是對大交通的升級。該報告也指出,車聯網將成為汽車行業發展的新機遇。
其實,各大國際車企均在研發智能汽車,谷歌的無人駕駛汽車已經路測,蘋果等公司也在強力推進相關項目,但都沒宣布短期能造出“互聯網汽車”,因為真正智能汽車需要很多基礎條件的支持。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車聯網”其中一項便是車與車之間的溝通,而這樣的溝通需要相關通信模塊和協議的支持,想讓所有車企達成一致并非易事。另外,“車聯網”的發展必然依托于通信網絡,雖然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正在組織研究5G網絡來支持智能汽車的發展,但是目前汽車4G網絡還未普及,5G網絡何時推出尚無法推斷。從長遠來看,智能汽車的最終階段——無人駕駛的實現,需要智能化大交通的支持。
不可否認,“互聯網汽車”將帶來全新的投資機會和廣闊的市場,提早投身其中能夠搶占先機,但國內的自主車企不能頭腦發熱、好高騖遠,還需腳踏實地造好車,制訂好翔實的研發規劃,冷靜而理性地看待“互聯網汽車”。
責任編輯:wtt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