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國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引擎
摘要:中國日報網3月31日電(遠達)對于某些國外媒體而言,唱衰中國的發展前景可能是件時髦的事,但中國的發展步伐依然強勁。《每日電訊報》3月28日發表Liam Halligan的評論文章稱
中國日報網3月31日電(遠達)對于某些國外媒體而言,唱衰中國的發展前景可能是件時髦的事,但中國的發展步伐依然強勁。
《每日電訊報》3月28日發表Liam Halligan的評論文章稱,全球12座最長的大橋中,就有不下9座在中國,均是在過去10年左右的時間里建造的。而美國最長的橋梁——路易斯安那州的龐恰特雷恩湖橋則建于1956年。
中國發展過程中取得的赫赫戰果不勝枚舉。但中國興建橋梁的速度及其膨脹的野心更是令人震驚。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開始實行市場化改革,年均經濟增長率達到9.8%,而美國僅為2.5%。早在1980年,中國經濟規模僅有美國的十分之一,直到2004年也只有美國的一半。
這一數字的象征意義非同尋常。美國自1872年超過英國以來,一直雄踞全球最大經濟體的位置,但如今它已經無法再毫不含糊地坐在這把頭號交椅上了。
當然,中國正在努力應對樓市低迷、出口不穩、國內投資趨冷等問題。2014年,中國經濟增長率為7.4%,創下24年來新低。
然而,中西方國家間的經濟增長差距依然很大。盡管美國一直在鼓吹經濟“復蘇”,但2014年第四季度,美國經濟增長僅為2.4%。此外,歐元區也同樣瀕臨衰退。
由于中國經濟增速令西方國家望而卻步,因此中國希望獲得更多的地緣政治力量——對于這一點,我將給出三點迥然不同的證據。英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宣布英國加入亞投行,引起了美國的強烈回應,白宮官員指責英國“不斷遷就”中國。
盡管英美這兩個親密盟友之間的這種公開外交爭論并不常見,但隨后發生的事情卻更是非同尋常。
英國決定加入亞投行之后,法國、意大利和德國紛紛效仿——此舉令美國形單影只。盡管美國將中國視為地緣政治對手,但西歐國家更在意中國作為未來貿易伙伴的重要地位。
上周,這種分歧變得公開化,令美國陷入兩難境地之中——到底是繼續對亞投行說不、還是順從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意志。美國的答案似乎是后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宣布“樂意”與亞投行合作。盡管日本現在掌握著美國支持下的亞洲開發銀行,這也正是亞投行所希望取代的機構,但日本也已表示,它現在愿意與亞投行合作。
無論發達國家樂意與否,它們都必須加強與中國的貿易往來。英國的貿易赤字現已相當于GDP的6%。同時,創立亞投行之舉也表明,中國正在合力打造一個以本國為中心的全球金融體系,目的就在于改變美國的霸主地位。
除了亞投行以外,中國還創立了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并計劃創建一個類似于IMF的應急儲備機構以及上合組織開發銀行。
2014年11月的APEC峰會上,中國注資400億美元創立“絲路基金”,目的就在于為連通中國與中亞地區的鐵路和機場提供資金支持——而中亞也是美國一直在主張政治及軍事影響力的地區。
中國尋求在亞洲及之外的地區施加影響力并不奇怪。中國不僅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引擎,也是美國政府最大的債主。央行所持有的美國國債規模已從2001年的500億美元上升至1.27萬億美元。
任何質疑中國野心的人都應當將目光跳出中國國內的基礎設施,看看中美洲正在發生的事情。1914年,美國接替法國開鑿巴拿馬運河,這一項目標志著美國開始統治世界。
而今天,中國正在開鑿長達170英里的尼加拉瓜運河。這條可以容納更大船舶的運河無疑將成為巴拿馬運河的直接競爭對手。
上周,中國要求IMF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一攬子貨幣。考慮到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的地位,美國方面很可能會拒絕這一要求。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中國日報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