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女科學家的對話 讓科學研究綻放更多“她力量”
摘要:“過去,傳統女性往往受限于男權與家庭,但是在21世紀,女性可以和男性一樣在生命科學、環境治理、太空探索等各個領域一樣有所作為。”3月17日,在清華大學舉辦的
“過去,傳統女性往往受限于男權與家庭,但是在21世紀,女性可以和男性一樣在生命科學、環境治理、太空探索等各個領域一樣有所作為。”
3月17日,在清華大學舉辦的“科學中的女性”懇談會中,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主任邦·L·貝斯勒說。
同樣,21世紀的中國,女性在許多方面已打破了以往的羈絆。在科學研究領域,女科學家所領導的“她力量”正在冉冉升起。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家王志珍最早成功地用蛋白質二硫鍵異構酶催化同一基因編碼的兩條肽鏈的正確重組;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李蓬在世界首次發現與肥胖,糖尿病和脂肪肝等密切聯系的CIDE家族蛋白;70后的醫學教授顏寧自2009年至今以通訊作者在《自然》、《科學》、《細胞》發表學術論文10篇,并獲得美國HHMI首屆國際青年科學家獎、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等榮譽。
“女人感性、敏銳、第六感很強,對科學的認知非常有先見,這是女性最大的優勢。”顏寧說。
但據美國科學基金會最新調查,在頂尖研究型大學中,女性研究者所占的比例大約是20%,盡管在科學水平上,性別差距有了實質性的縮小,有些測試甚至發生了逆轉,但女學生和成年女性對科學的積極性仍舊不如同齡男性。
幫助更多的青年女科學家堅持理想,走進更廣闊的科學舞臺,讓女性在科學研究中自立自強、自尊自信是顏寧的希望。
社會期待帶給女性的壓力與生理上的劣勢往往是阻礙女性前進的障礙,而在20歲至38歲這個青年人創造力最旺盛的時期,全社會都應該給女性多一些空間和選擇。
無論是家庭的操持,還是科學的鉆研,盡管在不一樣的環境中扮演著不一樣的角色,但都代表著女性專注、認真、向上的品格。
“堅持自己所熱愛的方向并對此專注投入,無論何種環境中都不要降低對自己的要求,”李蓬說。“女性在科學上發揮天賦優勢,與她們的信念、判斷和執行力相結合,必將在科技領域創造更好的‘她時代’。”
郭倩 趙婀娜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人民網-科技頻道 )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