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城會盟
摘要:天中歷史故事(二十八)□市博物館 謝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因洛邑在鎬京的東面,歷史上稱“東周”。東周王室衰弱,各諸侯已不聽
天中歷史故事(二十八)
□市博物館 謝辰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因洛邑在鎬京的東面,歷史上稱“東周”。東周王室衰弱,各諸侯已不聽從周天子號令,爭相擴大地盤,周天子表面上是諸侯的共主,其實是個虛位。這時的蔡國作為周的嫡系,由“伯”爵升為“侯”爵,國君蔡禧侯對東周王室仍然很尊重。蔡禧侯和他后來的蔡共侯、蔡戴侯、蔡宣侯,對周天子畢恭畢敬,事事照辦,周天子看出蔡國國君對周王朝的衷心,也想拉他當個助手,于是一道圣旨,令蔡宣侯到王室當卿士,東周王室雖然衰弱,能到王室當卿士,在當時是個莫大的榮耀。
春秋前期,位居中原的鄭國(今新鄭市)在鄭莊公執政期間,曾被稱為“小霸”,積極向外擴張,使周邊國家不得安寧。蔡國雖然親近東周王室,同樣受到鄭國的威脅,便聯合宋國、陳國、衛國共同對抗鄭國。公元前719年,聯軍首次圍攻鄭國的都城。就在中原諸侯忙于混戰的時候,南方的楚國持續的穩定發展逐漸強大起來,楚國屬江漢平原的蠻族,西周王室曾封他為子爵。公元前740年,熊通繼承王位后,私自廢棄以前的子爵,稱楚武王,誓與周天子分庭抗禮、平分秋色、虎視中原。這時中原諸侯從混戰的漩渦中慢慢清醒過來,不得不暫時停止相互之間的戰爭,聯合起來共同抗擊楚蠻。
公元前715年,蔡桓侯繼位,這是蔡國最強大的時候,積極向汝河下游和淮河中游擴張。鄭莊公看到蔡國崛起,并且位于抗擊楚國前沿,認為是中原諸侯拒楚的屏障,便主動提出和蔡國和好,協商共同抗楚事宜。公元前710年,蔡、鄭兩國國君在鄧城(今河南郾城鄧襄寨)會盟。炎炎夏日,鄭莊公冒著酷暑來到鄧城。相互行過禮后,鄭莊公向蔡桓公拱手道:“現在楚蠻勢力猖獗,揚言進犯中原,貴國南銜淮水(淮河)、西控方城(今伏牛山脈),為各國諸侯南面屏障。君侯又英武絕倫,抗御楚蠻重擔非你莫屬,君侯不會推辭吧?”蔡桓侯自認為蔡國已非常強大,也該在其他諸侯面前亮一下實力了,所以欣然應允??犊溃?ldquo;抗御楚蠻,事關列國諸侯共同安危,君侯要敝國承擔這一重任,既是對敝國的信任,也是敝國分內之事,只是敝國國小兵弱,還請貴國多多援助!”最后雙方協定:鄭國承認蔡國在汝水流域、淮水流域的領導地位,一旦楚軍北上,可以集合汝、淮流域的各國兵力抗擊,鄭國亦將出兵支援。蔡國同意承擔抗楚的主要任務,并組織汝淮流域諸侯互相策應。
鄧城會盟后,蔡桓侯立即著手組織抗楚聯盟。這時諸侯大國的周圍都有很多小國,雙方大多是宗族關系受大國支配。非宗族關系的小諸侯,也依附大國。蔡國周圍的江、道、柏、房等國,在春秋的大國爭霸中,都是蔡國的依附者,命運和蔡國息息相關。位于淮河流域的息國(今河南息縣)、慎國(今河南正陽),都是姬姓和蔡國同宗,在外敵威脅的形勢下,和蔡國的關系更為密切。蔡國又與陳國姻親,所以當蔡桓侯提出聯合抗楚時,一致表示贊成。這樣,南至淮河,北至汝水的諸侯國聯合起來了。
由于鄧城會盟,抗楚的整體力量逐漸呈現出來,荊楚的霸勢暫時得到遏制,使中原諸國得以臨時的安歇。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