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慶與《望河樓》
摘要:□晚報記者 王慧玲 文/圖 張萬慶張萬慶先生1938年出生于我市汝南縣,是全國著名書法家、陶瓷書法第一人,中央電視臺“夕陽紅”欄目的書寫者,河南省群眾藝術館
□晚報記者 王慧玲 文/圖
張萬慶
張萬慶先生1938年出生于我市汝南縣,是全國著名書法家、陶瓷書法第一人,中央電視臺“夕陽紅”欄目的書寫者,河南省群眾藝術館原館長,河南省中國畫院原院長。
張先生擁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基礎和文物金石的積累,在書法藝術創作上敢于獨辟蹊徑、大膽創新。他的書法,以魏碑與顏體為基礎,又汲取大篆與漢隸的精華,形成了含蓄奔放、古樸大度的風格,是“北碑派”書風的代表人物。
張萬慶先生的書法作品《家》,以其獨創、新穎、高雅的風格深受青睞 ,1997年獲得國家專利。該作品先后被制成木刻、銅刻等多種形式流傳國內外,成為近年來傳播途徑最廣、最受歡迎的書畫藝術品。出自張萬慶先生之手的中央電視臺欄目《夕陽紅》三個字,是央視使用時間最長且一直使用至今的書法藝術作品。1999年~2009年,張萬慶先生到全國十大瓷都進行陶瓷書法探討,先后制作陶瓷書法3000多件,并提出了“陶瓷書法”新概念,得到書法界與陶瓷界的雙重認可,被譽為“陶瓷書法第一人”。
他是一個具有深厚家鄉情懷的赤子,離家幾十年,無時無刻不惦念故土。2008年~2012年,他深度挖掘天中歷史文化,先后創作了天中文化紙質書法和陶瓷書法800多件,并全部捐獻給了家鄉。市委、市政府為獎掖張萬慶先生對家鄉的傾情奉獻,2013年在市群眾藝術館專門設立了“張萬慶書法與陶瓷書法藝術館”。
張萬慶先生將天中傳說與風物知識融為一體,他創作的扇面書法“天中十怪” 以調侃的口氣、順口溜的明快,拓展了家鄉旅游對外宣傳的詞匯,讓人過目不忘。張萬慶先生根據天中歷史風物、天中景點、天中名人等分別編寫的《天中九縣一區史話楹聯 》 ,更是為各縣區特色文化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張萬慶先生圍繞天中文化創作的陶瓷書法作品——“詩唱天中”、“天中四大名山”、“天中四大傳奇”、“天中六大家”等,在陶瓷有限的空間里以凝練的語言、簡潔的句式,向人們普及了天中文化的豐厚,同時也展現了作為天中人的驕傲與自豪,令人為之振奮。
2015年新年伊始,《天中晚報》擬改版,重磅推出文化周末《望河樓》。報社領導想請張萬慶先生為文化周末題寫刊頭。
接到家鄉報社的請求,先生二話沒說,很快橫橫豎豎題寫了10多幅不同字體、不同風格的刊頭,用特快專遞寄了過來,以便報社選擇使用。
在這個物欲橫流,許多藝術家金錢至上、惜墨如金的時代,先生不以大家自居,只要家鄉人去,總有墨跡奉送,只要家鄉人需要,便無條件滿足。這是先生的家鄉情結、一貫宗旨。
據悉,二十多年前,家鄉的一位企業家向省內一位書法家求字,因帶去的“潤格”不符合那位書法家的標準,被無情地趕出家門。后來他到張萬慶先生那兒求字,先生得知他是家鄉人,分文未收。為此,省內多位進入藝術市場的書法家,曾聯名上書省有關部門并派代表到先生家中轉達他們的不滿,痛斥張萬慶先生“自己不收費裝好人,讓其他書法家當賴人,破壞書法市場經濟”的做法。先生不辯、不爭。家鄉人來,依然如故。
張萬慶先生具有深厚的家鄉情結,是一位德藝雙馨的藝術家。與他接觸過的天中人無不感受到他對家鄉的赤子情懷。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