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結構性理財產品踏空牛市
摘要: “滿倉踏空”“站錯了風口”……去年末以來的這波A股行情中,網絡上不斷興起的各種段子里,不少都是對投資者在牛市中沒有賺到錢的描述
“滿倉踏空”“站錯了風口”……去年末以來的這波A股行情中,網絡上不斷興起的各種段子里,不少都是對投資者在牛市中沒有賺到錢的描述。近期市場上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和普通投資者一樣,盡管股市回暖,但是投資A股市場的銀行結構性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卻沒有看起來那么“美”。
押寶股市 收益不及預期
根據銀率網的統計,2015年1月份共有5697款理財產品到期,其中結構性產品有291款,非結構性產品有5396款。在所有的到期產品中,有3746款產品披露到期收益數據,到期收益披露率為65.75%。而在披露到期收益數據的產品中,有65款產品未達到最高預期收益率,全部為人民幣結構性理財產品。
記者根據這些統計數據發現,在不及預期最高收益率的65款產品中,有相當一部分產品為投資股市的結構性理財產品。例如廣發銀行發行的一款偏看漲型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即便是在牛市中,最終仍由于在產品觀察期內,該產品掛鉤的滬深300指數的價格超過障礙價格1,根據產品說明書約定及該指數期末價格表現,產品的最終年化收益率為4.7%,沒有達到最高的預期收益率8%。
都是結構設計“惹的禍”
緣何身處牛市,結構性理財產品仍然會達不到預期最高收益呢?多位銀行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到期收益率是由一部分固定收益和金融衍生產品所帶來的收益共同決定的;而結構性產品的高收益往往是與其掛鉤標的表現密切相關。“如果在牛市中,看漲型產品還無法達到最高收益率,肯定是其結構設計所導致。”某國有銀行資產管理部人士告訴記者,“投資者不僅要選擇具體標的,還要結合自己對市場的判斷選擇產品結構,難度可謂不小。” 因此在其看來,穩健型投資者不妨直接購買預期收益在5%-6%的非結構性理財產品更為省心,而那些風險偏好較高希望博取更高收益的投資者,則可以選擇購買股票型基金或是自己直接入市。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人民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