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大收益混淆概念 去年保險消費者投訴上升三成
摘要: 夸大保險產品收益、混淆保險與儲蓄概念 廣州日報訊 (記者周慧)昨日,保監會官網通報了去年保險消費者投訴情況,數據顯示,去年全年,中國保監會機關及各保監局共接
夸大保險產品收益、混淆保險與儲蓄概念
廣州日報訊 (記者周慧)昨日,保監會官網通報了去年保險消費者投訴情況,數據顯示,去年全年,中國保監會機關及各保監局共接收各類涉及保險消費者權益的有效投訴27902件,同比上升30.62%,其中,12378熱線電話投訴占比達八成以上。
在財險投訴中,投訴量居前3位的財產險公司依次為:人保財險、平安財險、太保財險,壽險公司投訴當中,投訴量居前3位的公司為: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和泰康人壽。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千張保單投訴量(公司千張保單投訴量=當期投訴件總量/公司保單總量)平均值為0.01件/千張,有46家財產險公司高于平均值,而投訴比例最高的前三家公司為,利寶保險、國元農險、眾誠保險。億元保費投訴量(公司億元保費投訴量=當期投訴件總量/當期保費總量)居前的公司為:眾安在線、利寶保險和國泰財險。
財產險涉及保險公司合同糾紛類投訴中,主要反映保險責任認定爭議、定損價格爭議、定損理賠不及時、理賠程序繁瑣、理賠材料不合理等問題;承保糾紛主要反映費率浮動爭議、保費爭議、營銷擾民等問題。
而壽險當中千張保單投訴量居前3位的公司為:平安健康、交銀康聯和中航三星,人身險公司億元保費投訴量居前的公司為:昆侖健康、北大方正和珠江人壽。
人身險涉嫌保險公司違法違規類投訴中,各類銷售違規占違法違規投訴總量的97.98%,其中涉嫌欺詐誤導主要表現在夸大保險產品收益、混淆保險與銀行理財、儲蓄概念,隱瞞免責條款、退保損失、利益不確定性、合同猶豫期等,誤導險種主要集中在分紅險,涉及渠道主要為銀郵渠道和個險渠道。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人民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