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觀留學生的游覽筆記:選擇留學不僅為教育
摘要:圖片來源:網絡 此文看似是一篇留學生游記,與教育關系不大,但是字里行間透露出的開放包容擁抱異域文化的情懷令人動容。“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刊發此文就
圖片來源:網絡
此文看似是一篇留學生游記,與教育關系不大,但是字里行間透露出的開放包容擁抱異域文化的情懷令人動容。“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刊發此文就是想告訴千千萬萬的家長,選擇讓孩子留學不要只局限于教育本身,而應該讓孩子有更豐富的感受,更廣闊的視野,更博大的胸襟。
我最初和別人提起我的旅行計劃,友人常常驚詫地問我為什么要坐大巴和火車游東南亞。在新加坡已度過近兩年的留學生活,我每逢放假都乘飛機往返于北京與新加坡兩點之間。乘飛機雖然是最快捷的旅行方式,它的快捷卻喪失了一種完整的旅行體驗。
高科技縮短了世界任意兩點的距離;長途飛機在使旅行變得更便利的同時,也削弱了旅行者與外界世界最直接、最真實的感知。從新加坡到北京的距離不僅是陸地上8066公里的里程,也是從赤道到溫帶的過渡,從短袖短褲到羽絨服長靴的過渡,從東南亞的“花園城市”到中國的國際化大都市的跳躍。
在新加坡生活的我并不了解完整的東南亞,它的城市和鄉村,它的風土人情。其實,作為土生土長的北京人,我也不怎么了解中國。北京與新加坡兩點一線的跨越讓人產生許多錯覺,包括對中國和東南亞以偏概全的印象。
這次,我用五天時間,坐火車離開新加坡,先到吉隆坡,再搭飛機到曼谷,之后又輾轉乘隔夜的火車抵達老撾的首都萬象。
凌亂的吉隆坡
日落時分,朋友們帶我去看吉隆坡的高檔住宅區和綜合商業樓。吉隆坡是一座摩登,卻有歷史的古城。它整潔,又凌亂,錯綜復雜。寬敞的公路旁立著岌岌可危的老樓。泛著紅棕色,破舊得像被火燎過,與附近林立的大廈格格不入。有些還保留著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樓牌和對聯。商鋪照樣在里面運營,新樓也在老樓旁邊拔地而起。涂鴉也是街邊的一景,它們五顏六色,胡亂生長。新的涂鴉蓋著舊的涂鴉,一層套一層。這在新加坡很少見。
路過一座立交橋,橋上有一處醒目的裂縫。我說,這橋快塌了!朋友搖搖頭,說這橋上面跑著城鐵呢,不會塌。吉隆坡的城鐵由私企經營,車廂很少,跑得慢慢悠悠。挺可愛,像迪士尼公園的小火車似的。在新加坡,地鐵晚點幾分鐘,人們的抱怨聲就不絕于耳,可在馬來西亞,晚點這種事兒司空見慣。朋友說,在吉隆坡生活要是沒有私家車,那可真不方便。
即便如此,我還是很喜歡吉隆坡的。她不完美,但迷人——有種歷久彌新的美。她讓我想起北京。它的發達和混亂、歷史和摩登都讓我想到北京。它繁華的購物區、住宅區、商業區讓我想到北京。它的包容、文藝、冷幽默讓我想到北京。可能,我是想家了吧,在哪兒都能看到北京的影子。這也許就是旅行的美妙之處。離開家,反而是踏上了尋找家的旅途。
說來,歸屬感在這個年代是個奢侈品,稀罕得很。它是個圍城,擁有的人想丟掉,丟失的人想擁有。我覺得歸屬感是甜的,喝下去,全身發酥,想昏頭睡過去。醒來,以為自己夢到的是世界真實的模樣。而漂泊感則是年輕時的良藥。它雖苦澀,但提神兒,喝下去,就發覺自己像個井底之蛙。這個世界那么大,自己那么渺小。
要我選,我還是去漂泊。靠漂泊來尋找所謂的“歸屬”。
喧囂的曼谷
短短三天,我對曼谷有了粗略的印象。
我喜歡她的綺麗。亮粉色的出租車,土色的袈裟,綠的樹,藍的天,金黃色的宮殿。這些顏色洋溢著這座城的溫暖和活力。再看看她繁華的現代區。透明的玻璃色襯托出曼谷人靚麗的打扮——姑娘臉上精致的彩妝、時髦的衣著和發型。中學生和大學生都穿著剪裁很精致的校服,好像是從電影里走出來的。這可比北京中學生寬大的運動服合身得多。
我不知平日里曼谷人是否表現出對國王這番的敬重。我到時恰逢國王生日,出租車司機經過國王的住所時微微低頭,雙手合十;在街旁店鋪做生意的老板娘也在清晨時分走到街上,對著國王的肖像點上一炷香,俯身而拜。看得出,他們的神情是誠懇的,表露出對國王由衷的愛戴。
我覺得曼谷的旅游區有些太過熱鬧和喧擾。街市上魚龍混雜,總能看到熙熙攘攘的游客。旅游團的小旗子領著人流,蜂擁至泰國皇宮。身邊,聽到的都是中文,“快快快,往前走……我給你照相……” 從遠處看,一個個巴掌大的iPhone屏幕反射著晃眼的陽光。人挨人,人擠人,看的不是泰國皇宮,是人的后腦勺兒。聽的不是唱經聲,是中國各地的方言。
溫度高,噪聲也挺大,越發心煩。只好找到一間沒人的宮殿乘涼。宮殿的透明募捐箱里,一元錢人民幣摞成了一座小山。當然,除了一塊的,還有十塊、一百的。除了人民幣,也還有美元和各式各樣的貨幣。
我有些想念新加坡的秩序和安穩,可能因為曼谷缺少了這份穩當,或是因為旅行本身就缺少一份安全舒適感。
安逸的萬象
第五天,在青年旅舍休息一夜后,我和朋友吉恩漫步在萬象的大街小巷上。感受過曼谷的繁華和熙攘的人潮,萬象顯得格外安逸。作為一國之都,她不卑不亢地倚在湄公河岸,怎么看都有一種介于法式優雅和東南亞熱情之間的溫和。幾座廟,幾尊佛像,造就了這座城沉靜的美。幾間咖啡館,幾棵茂密的榕樹,幾個小酒吧,襯托出老城區的格調、摩登和質感。我們隨性地邊走邊聊,只任著萬象的風、街旁的景和湄公河的水,引著我們來到這間湄公河河畔的寺廟。
吉恩說,既然有緣,那么我們就進去拜拜吧。他拜佛,我看佛像,看廟里石柱上盤旋著的和房梁上奔跑著的龍。這一路,我途經之地多是佛教國家。那橘色的袈裟晃蕩在眼前、搖擺在街巷里,也同東南亞溫熱的雨氤氳在藝術家的畫軸里。
旅游大巴歷險
這一路,我也算經歷過大大小小有驚無險的阻礙,最后才回到北京的暖冬。想到從老撾過境到越南,我利用午休時間跑到土路邊的小店去買電話卡,不料大巴不點人數就發車了,把我和另外一名同行的乘客二人留在越南偏僻的山村里。善良的村里人見我們的窘態連忙給司機打電話,答應用摩托車載我們趕上先走一步的大巴。
短短五分鐘車程裹著摩托車卷起的泥土和嗆鼻的汽油味,變成了最難忘的記憶。我之后常和友人講起這一刻。坐在摩托車的后座上,我緊緊地拉住同路人的衣角,嗖嗖的風吹起長發。遠處連綿的山,路旁綠油油的農田變得格外親近。我們大笑又大叫著,說這才是真正的歷險。那一刻,旅途中獨行的不安和緊繃著的發條都被釋放了。
坐摩托車聽起來不怎么舒服,但可比越南的長途大巴舒服得多。那巴士真是我見過最擁擠的巴士了。車上有雙層座椅,中間過道不及一身寬,走路都要側著身子。坐在座椅上不僅坐不直,也躺不下來。老撾和越南山村里的土路坑坑洼洼,座椅不時像蹦蹦床一樣把屁股彈到空中。
尋找心靈家園
兩年前,北京是我唯一生活過的地方。她珍藏著我童年美好的回憶,她陪伴我一起生長。現在,我在新加坡生活了兩年,我的身份也變得越發復雜。講英文的時候比中文多,英文慢慢趕上母語。朋友圈子里的“國際公民”越來越多,我也把世界各地的同學看為血脈親人。我到底屬于哪里?這次的旅途是個反省、重新認清自己的過程。
原來,像旅行一樣,人生路上偶然的選擇造就了路上的風景。一不小心走過的街巷使我們染上了那街那巷獨特的顏色和味道。它反映在我們的眼神里,心里和腦海里。朋友說我是個high on life(為生活而醉)的姑娘,快樂的時候像個神經病。在人生的單行線上,看來自己來不及回頭,就又上路了。這一行,我不僅繞道回家,還在為心靈找家。(Florence)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北京晚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