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業是新常態下新的經濟增長點
摘要: ●旅游業萬元產值能耗約為全國單位GDP能耗的1/6和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的1/11,是汽車業萬元產值能耗的1/7、房地產業的1/5、家電業的1/7。 ●旅游消費是最終消費、多層
●旅游業萬元產值能耗約為全國單位GDP能耗的1/6和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的1/11,是汽車業萬元產值能耗的1/7、房地產業的1/5、家電業的1/7。
●旅游消費是最終消費、多層次多樣化消費和可持續消費,具有很強的融合能力和巨大的增長潛力,是新常態下擴大消費的重要動力源。
●經濟社會越發展,旅游需求就越大,可以無限拓展,是消費“永動機”。
●發達國家居民一般每年出游8次以上,而目前中國居民人均每年出游才2.6次,我國居民旅游消費潛力才剛剛開始釋放。
●2013年,旅游業直接間接就業總人數為6441萬人,占全國就業總人數的8.4%。旅游業在消化農村剩余勞動力方面有突出優勢,是扶貧方式最靈活、成本最低、返貧率最低、受益面最寬、拉動性最強、扶貧效果最好的行業。
旅游業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旅游是傳播文明、交流文化、增進友誼的橋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個重要指標。旅游業是綜合性產業,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旅游是修身養性之道,中華民族自古崇尚‘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李克強總理要求:“圍繞發揮旅游在擴內需、穩增長、增就業、減貧困、惠民生中的獨特作用,砥礪開拓,扎實工作,著力創新旅游管理體制,著力依法規范旅游市場,著力推進現代旅游產業發展,著力培育旅游經濟增長點,讓旅游更安全、更便利、更文明、更舒心,為推動經濟提質增效升級、人民群眾生活水平躍升作出新貢獻。”汪洋副總理指出,“旅游業‘量’的擴張和‘質’的提升,將帶動一大批相關產業發展。在新常態下,旅游業是穩增長的重要引擎、是調結構的重要突破口、是惠民生的重要抓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是繁榮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對外交往的重要橋梁,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戰略地位更加凸顯。”
旅游消費是消費“永動機”
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表示,經濟發展新常態以提質增效為基本特征,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實現速度、質量與效益全面協調,必須把存量調整與增量做優結合起來,讓經濟發展動力從依靠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發現和培育新增長點,將是新常態下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所在。旅游業正在成為新常態下新的增長點。
李金早認為,我國環境承載力已接近上限,能源壓力巨大,因而必須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旅游業是舉世公認的無煙產業,是建設生態文明最有優勢、最富潛力的美麗產業。旅游業資源消耗少、能耗低。根據國家信息中心課題組初步測算,旅游業萬元產值能耗約為全國單位GDP能耗的1/6和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的1/11,是汽車業萬元產值能耗的1/7、房地產業的1/5、家電業的1/7。隨著旅游者文明水平的提升及旅游方式的不斷改進,旅游業萬元產值能耗將不斷降低。
“旅游消費是最終消費、多層次多樣化消費和可持續消費,具有很強的融合能力和巨大的增長潛力,是新常態下擴大消費的重要動力源,已成為居民的普遍消費和推動消費升級的主渠道之一。”李金早說。
房地產、汽車、家電等傳統消費熱點已接近上限,正在或即將碰到“天花板”,增長速度呈下降趨勢。旅游消費卻不同,經濟社會越發展,旅游需求就越大,可以無限拓展,是消費“永動機”。同時,旅游消費還是一個放松身心、康復身體、愉悅精神、提升國民健康水平和文明素質的消費,而且是信息消費、養老消費、健康消費等新消費熱點的實現途徑和“催化劑”。
未來35年將是旅游發展的鉆石期
據統計,發達國家居民一般每年出游8次以上,而目前中國居民人均每年出游才2.6次,我國居民旅游消費潛力才剛剛開始釋放。旅游消費既具有個性化、多樣化特點,也具有傳統消費熱點的大規模、從眾式,有時甚至是“井噴式”的特征。根據國際規律,當人均GDP達到2000美元時,旅游將獲得快速發展;當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時,旅游需求出現爆發性增長;當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時,步入成熟的度假旅游經濟,休閑需求和消費能力日益增強并出現多元化趨勢。2013年,我國人均GDP已突破5000美元大關,北京、上海、廣東等省市人均GDP已經超過1萬美元。“如果說前35年是旅游發展的‘黃金期’,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那么未來35年將是旅游發展的‘鉆石期’。”李金早說。
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科技產業發展前景廣闊,但就業需求總量相對較少,就業門檻相對較高。旅游就業容量大、增長快、帶動性強,就業層次豐富、類型多、方式靈活,是適宜社會廣泛創業的新領域,也是人力資源開發的新領域、新途徑。2013年,旅游業直接間接就業總人數為6441萬人,占全國就業總人數的8.4%。旅游業在消化農村剩余勞動力方面有突出優勢,是扶貧方式最靈活、成本最低、返貧率最低、受益面最寬、拉動性最強、扶貧效果最好的行業。旅游業在促進大學生、農民工、婦女就業創業方面具有特殊優勢,適合激發全社會創業創新熱情。
李金早認為,旅游業是促進開放、推進國際化發展的新增長點:“2億多人次的入出境旅游,帶動巨大的國際經濟交流。”入境旅游是重要的服務貿易,直接帶動出口,可以說是“發生在國內的出口”,或者說是“不用走出國門的出口”。出境旅游則有利于帶動投資、貨物、服務“走出去”,帶動旅游企業“走出去”,帶動就業“走出去”。邊境旅游方興未艾、前景廣闊。國家正在大力推進“一帶一路”、沿邊開放、自貿區建設等戰略,構建更加主動、更具引領性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旅游業在其中可以大有作為。
旅游業是促進脫貧致富的新增長點
“旅游業綜合拉動性強、扶助功能大、受益面寬,是最好的扶貧和富民產業。”李金早說,“旅游業是促進脫貧致富、實現共同小康的新增長點。”
很多貧困村通過發展旅游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重慶武隆就是一個旅游脫貧致富的典型。武隆縣旅游資源豐富獨特,擁有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地和國家5A級旅游景區兩塊金字招牌。近年來,隨著旅游業的強勢崛起,成功探索出“旅游發展促進脫貧致富,扶貧開發助推旅游發展”的扶貧工作典型模式。2013年,全年接待游客1750萬人次,增長8.7%,旅游總收入76.5億元;“印象·武隆”演出275場,收入4500萬元。在旅游業的強勢推動下,共培育農家樂、游客接待專業戶近2000家,培育旅游商品生產企業12個,開發旅游特色產品15個,建成旅游商品門店297家,帶動貧困人口2.5萬人增收8億元。同時,農民人均純收入7633元,增長14%,增速居重慶市第一位。目前,全縣貧困村由84個減少到36個,貧困人口由12.5萬人減少到5萬人。
旅游業對促進致富也有突出優勢。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是我國富裕鄉村的典型,被譽為“天下第一村”。作為中國新農村典范的華西村寓教于游,開發了農業、工業、教育等多種特色游。華西村共同富裕的先進典型和江南田園風光吸引了160個國家和地區的賓客前來旅游,年接待游客300萬人次以上,旅游業已成為華西村三大支柱產業之一。旅游業不僅給華西村帶來了人流和財富,也帶來了信息流與新的發展機遇,成為華西村發展的新動力和新方向。
李金早說,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及社會對旅游地位和功能的認識不斷深化。20世紀80年代,旅游業被作為重要的創匯行業;20世紀90年代,國家提出把旅游業培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旅游業成為擴大內需的重要手段;進入新世紀,旅游業被定位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2009年,旅游業被定位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我們要在此基礎上,不斷總結、與時俱進,深化對新常態下旅游業地位和功能的認識。”李金早說。
《2014~2015年中國旅游發展分析與預測》顯示
旅游業成推動經濟增長領跑者
最新發布的《2014-2015年中國旅游發展分析與預測》顯示,2014年,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下,旅游業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領跑者。
根據世界旅游組織(UNWTO)2014年10月底報告,2014年前8個月,國際旅游接待人次增長5%。旅游需求,尤其是來自北半球的旅游需求依然保持旺盛的增長態勢。2014年1~8月,全球過夜國際游客達7.81億人次,較2013年同期增長3600萬。就地區而言,增長最快的依次是美洲(8%)、亞太(5%)、歐洲(4%)。
世界旅游組織預測,2014年全年,國際旅游接待人次的增長率將達到4%~4.5%,略高于該組織預測中每年3.8%的增長率。總體來看,全球旅游繼續保持著好于預期的發展速度,為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長均做出了貢獻。尤其是在歐洲目的地,國際旅游增長率將達到新世紀以來平均增長率的兩倍,旅游成為其經濟復蘇的重要引擎之一。
世界旅游業增長受到亞太地區的強勁驅動,而亞太地區的發展引擎是中國。第一,國際旅游收入規模不斷增長,中國內地在規模上列亞太第一,遠高于其他亞太國家/地區;第二,區域內旅游貿易規模均不斷增長,區域內貿易成為亞太各國和地區貿易的主要組成部分,18年穩中有升,中國占據亞太區域內旅游貿易規模的首位;第三,亞太和世界各板塊間聯系更為緊密,13國/地區區域外國際旅游收入均大幅增長,平均年增長率達到5.6%,其中中國增長率最高。(記者齊征)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