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移動互聯網創業故事
摘要:創業黃金時代 讓瘋狂的種子發芽——新一代移動互聯網創業故事新華社記者 周 琳 2008年,30歲的馬海華辭去工作,找家里人湊錢開始創業。那一年,諾基亞還是
創業黃金時代 讓瘋狂的種子發芽
——新一代移動互聯網創業故事
新華社記者 周 琳
2008年,30歲的馬海華辭去工作,找家里人湊錢開始創業。那一年,諾基亞還是手機業的老大,人們分享的是QQ空間而非微信朋友圈,馬云在內部郵件中告知阿里人做好過冬準備。
短短7年,智能手機霸占了都市白領的休閑時間,微信成為牽著大家的“狗繩子”,眾多的“敗家娘兒們”撐起了阿里的帝國,成就了那個叫馬云的霸道總裁。36歲的馬海華也完成了自己1100萬美元的B輪投資,公司的APP“薄荷減肥”累積了超過2000萬的用戶。
“小而美”擁抱移動互聯網
馬海華認為創業是“九死一生”。2008年,馬海華和自己的朋友一起創辦薄荷科技,開辦了針對女性減肥的網站“薄荷網”,那時自己的夢想還是做健康消費領域的“淘寶”。
移動互聯網的浪潮似乎是一夜之間到來的,智能手機的普及讓消費者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小小的屏幕占據了。用戶消費習慣的改變讓馬海華經歷了創業中最艱難的時期:做很多個APP,但大部分下載量增長緩慢;風投對企業增長不滿意,團隊對未來發展沒有信心。
“2010年底,我們每個月要虧損10萬元左右,但又沒有拿到融資,啟動資金花完了只能四處借錢,可能下一個月就沒有錢發工資了,但是也得硬挺著,就熬。”馬海華說。
但每一次的技術革命帶來的都是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通過移動端口上網的網民已經超過PC端,不被技術擁抱,就會被技術淹沒。2013年,馬海華裁了25%的員工、精簡掉了絕大多數APP,只主攻薄荷、輕卡減肥、食物圖書館3個,很快實現了盈利,并拿到了兩輪融資。
“未來并不是那種平臺類型的大而全公司才能活下去,會有成千上萬‘小而美’的公司,能找到自己的目標人群,并很好地活下去。”馬海華說,“薄荷的定位就是創造一種‘健康、輕卡生活’,在今日尤為受歡迎。”
根據統計,我國的肥胖人群正在日益增多,而薄荷就是為所有人提供一款有趣的減肥APP。在馬海華看來,移動互聯網的魅力就在于,只要你找準商業模式,個性化消費時代自然會給你帶來足夠的客源。
讓創業的火種“越燒越旺”
2014年,馬海華和無數創業者一起感覺到了變化——商業孵化器不斷成熟,注冊地址適當放寬,注冊企業“零首付”,創業的氛圍日漸濃厚、門檻日益放寬,最重要的是,從家人到社會,對創業者的眼光從同情變成了期待。
最讓創業者興奮的是去年3月1日起實施的注冊登記制度改革。“零門檻”讓創業潮再度涌現:全國平均每天新注冊企業1.04萬戶;至年底,全國新登記注冊企業286.62萬戶,同比增長53.99%;上海自貿區一年設立的企業,超過保稅區20年的總和。
創業的火種已經被引燃,如何才能使它“越燒越旺”?為了讓小微企業活下去、活得好,一系列扶持政策紛紛出臺。稅收減半甚至減免,融資向中小企業傾斜,一個個“大禮包”如同及時雨,卸下不少小企業的包袱。從最初的房租減免,到所得稅兩免三減半,再到100多萬元的科技創新基金項目支持,馬海華的企業同樣得到不少優惠。
但馬海華說:“創業型公司如果只依賴政策或補貼,而不是向市場要活力,注定不可能活得久,想要創業成功,一定是創新第一。”
向創新要動力
這是一個創業的黃金時代,政策的改善、技術的革新,引發了新一輪熱潮。馬海華介紹,2015年3月,薄荷還將進行C輪融資,計劃融資額在3000萬美元以上,未來將全面向健康消費領域的軟硬件結合公司邁進,爭取在3年~5年內上市。
不得不承認的是,2014年全球五百強企業排名中,來自中國的科技創新型企業難覓蹤影,在微信朋友圈瘋轉的一篇描繪“工業革命4.0版”文章中,也很少有中國企業的參與。
專家認為,為了支持創業和創新,政府除了需要放松行政管制、減輕稅收負擔,還需要為創業者提供更多的保障,減小創新者的負擔,盡可能降低試錯成本。
在這一年,移動互聯網成為消費者首選;PC界的老大聯想宣布開展云服務,進入“萬物互聯”時代;馬海華放棄了自己的電腦,開始了全手機辦公。大眾創業的下一步“萬眾創新”,或許瘋狂的種子已在2014年發芽。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新華社)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