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因素致谷歌無人駕駛汽車業務走進“死胡同”
摘要:原標題:3大因素致谷歌無人駕駛汽車業務走進“死胡同”【賽迪網訊】1月2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谷歌無人駕駛汽車項目主管克里斯-烏爾木森(Chris Urmson)日前
原標題:3大因素致谷歌無人駕駛汽車業務走進“死胡同”
【賽迪網訊】1月2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谷歌無人駕駛汽車項目主管克里斯-烏爾木森(Chris Urmson)日前發表預計稱,未來二到五年之內谷歌無人駕駛汽車將會正式上路運行。此前谷歌曾經放出豪言稱公司的無人駕駛汽車項目發展目標是到2015年至少將有100輛無人駕駛汽車進入消費者的日常生活。
谷歌并沒有汽車生產的經驗,其所謂的無人駕駛汽車項目只是將自主研發的無人駕駛系統賣給汽車制造企業,讓后者真正生產出無人駕駛汽車。在筆者看來,谷歌研發無人駕駛汽車系統的目的更多的是讓用戶留在谷歌地圖的生態圈中進而使得車輛的駕乘者能夠使用谷歌推出的智能產品和服務。
谷歌在去年退出了無人駕駛汽車的原型車,該車內部并沒有方向盤、油門以及制動系統這些傳統汽車的標準配置,其內部只有”停止“和“啟動”兩個按鈕。谷歌無人駕駛汽車聲稱其所采用的全自動化系統能夠有效降低車禍的發生概率,過去十年時間里美國每年平均有3.2萬人到4.3萬人死于車禍。
盡管眼下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內華達州、佛羅里達州以及密歇根州已經頒布法令使得無人駕駛汽車能夠順利上路行駛,但筆者依舊認為谷歌的無人駕駛汽車業務最終將走進“死胡同”,而其中原因有以下三點:
1、地圖道路掃描的限制
谷歌無人駕駛汽車無法在此前已經在谷歌地圖中掃描過的路線上行駛,相反該車在行駛途中需要對道路狀況進行高清晰度的實時掃描,這就意味著車輛在行駛過程中將會耗費巨大的能量。去年,谷歌對道路實際掃描長度接近2000英里,不過這顯然是不夠的,要知道單單一個加利福尼亞州的公路里程數就長達17萬英里。
谷歌無人駕駛汽車通過安裝在車前部傳感器所發出的旋轉激光對路況環境進行3D數據讀取,不過其局限在于無法對所獲得全部數據進行實時分析處理。根據《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評論》刊登的文章指出,谷歌無人駕駛汽車原型車最高時速為每小時25英里(約合每小時40公里),其在試驗行駛中出現無法識別行人、交通燈以及路面坑洼的問題。
2、成本過高
谷歌無人駕駛汽車另外一大問題便是就目前而言車輛自身成本過高,有媒體報道稱目前谷歌無人駕駛汽車硬件設備價格就高達25萬美元,這一價位使得谷歌推動無人駕駛汽車在五年之內進入尋常百姓家的目標有些不切實際。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汽車人工智能企業MobilEye推出的先進駕駛者輔助系統(ADAS)僅僅只需1000美元便可在普通汽車內安裝到內,該系統能夠在開車人開車途中出現打瞌睡、開小差等問題時及時做出反應以防止車輛發生碰撞事故。
3、用戶隱私安全性的挑戰
谷歌已經可以通過GPS、無線網絡以及谷歌地圖等等產品和服務搜集甚至控制用戶的隱私消息,而谷歌無人駕駛汽車的上路正是為谷歌打開了交通運輸網這樣相當大規模的“數據中心”,在此種背景之下用戶的隱私數據能否得到妥善的保護已經引發質疑。
用戶隱私數據因為谷歌無人駕駛汽車而被侵犯的可能性會增大,比如法庭可以像要求調取私人電話記錄一樣調取用戶無人駕駛汽車的行車數據;保險公司可以通過追蹤用戶無人駕駛汽車的數據記錄并以此為依據否決用戶提出的理賠要求。去年曾經發生谷歌智能家居應用產品Nest恒溫控制器被黑客攻擊的事件,而谷歌無人駕駛汽車在未來也完全有可能被黑客當作攻擊的對象。
本文作者是美國著名投資理財網MotleyFool撰稿人里奧-孫(LeoSun)。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賽迪網 )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