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保產品誤導銷售有所抬頭 “存款變保單”陷阱再現
摘要:原標題:銀保產品誤導銷售有所抬頭 “存款變保單”陷阱再現臨近歲末,沖擊新年業績“開門紅”又成為了各家保險公司的重頭戲。營銷員對銀行保險的銷售力
臨近歲末,沖擊新年業績“開門紅”又成為了各家保險公司的重頭戲。營銷員對銀行保險的銷售力度加大,而保險營銷中的銷售誤導問題也有所抬頭。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存款變保單”。
1月9日中午,每月都要將工資存一年定期的白領趙小姐剛領到年終獎,她按照慣例來到公司附近的中國銀行廣州黃石東路支行存錢。這次,大堂經理告訴她,可以存另外一種年利率更高的定期產品。
“我問是否理財產品,對方說不是,也是定期產品,和定期存款一樣,而且比定期存款利息高,保本無風險,一年后就可以領取本金和利息。”趙小姐告訴記者。
“那時候沒有多想,既然和定期存款一樣,收益還高點,那就買吧。”蒙在鼓里的郭小姐,就在一位劉姓工作人員的指引下,在兩張單據上簽了字。單據上的其他內容,均由工作人員代替郭小姐填寫,而單據上的內容,她也并未仔細查看。
郭小姐提供的單據顯示,這款工作人員稱為和存款一樣的定期產品其實是保險。而趙小姐原本要定存的1萬元也變成了“太平穩贏一生A款年金保險”。記者查詢發現,該產品為太平人壽保險推出的一款年金保險,購買最低門檻為10000元,交費方式為躉交,也就是一次性交齊。
“工作人員沒有告知我這是保險,也沒有對保險內容做任何提示和告知,只告訴我回家后會有電話回訪。”過了一天,保險公司打電話回訪時,趙小姐才意識到自己購買的是保險產品。
趙小姐十分無奈,“我從沒想過要買保險,只知道去銀行就是辦存款,還可以買理財產品。上當受騙,我自己也有責任,太相信銀行工作人員了,沒有認真查看單據,不過銀行工作人員也存在銷售誤導行為”。
“無論是銀行還是保險公司,在向消費者介紹理財產品時,需充分告知產品屬性,如果消費者在不知情前提下購買,則銀行及保險公司存在誤導消費者行為。”業內人士分析。
某國有大行廣東省分行個人業務相關負責人表示,不少銀行都有設立理財產品售后投訴機制,對這類問題銀行會與保險公司進一步溝通協商之后給出妥善處理辦法。“我們行目前要求所有理財銷售行為必須在客戶洽談室進行,而客戶洽談室正在加裝攝像頭,錄像用于后期回訪和投訴取證,以后銀行員工是不是合規銷售,管理者都會有監督的渠道。”
上述案例中的趙小姐在家人的提醒下,已在第二天后將該保單退保。
在此提醒消費者,在購買銀保產品后,有兩次退保機會,一次是15天的“猶豫期”,即保險合同簽訂15日內,如果后悔,可以要求退保,本金可以取回。另一次是客服人員的回訪,在購買保險后,客服人員會致電詢問是否反悔,此時可以提出退保。如果在猶豫期滿后退保,那么消費者將會承擔一部分損失。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人民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