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彥:\"人的關懷\"是綠色住區模式主要索求
摘要: 2014年10月1日《綠色住區標準》正式發布施行。標志著我國綠色建筑標準建設上升了一個新臺階。不光使綠色建筑從單體延伸至住區,而且從硬件建設走向軟件,走向社區的建設,
2014年10月1日《綠色住區標準》正式發布施行。標志著我國綠色建筑標準建設上升了一個新臺階。不光使綠色建筑從單體延伸至住區,而且從硬件建設走向軟件,走向社區的建設,開創了對綠色城區市民生活的營造模式,真實地體現了對“人的關懷”。
一、《綠色住區標準》的地產行業發展意義
綠色建筑在中國已經做了十幾年了,對我國推動綠色建筑的發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但就目前而言仍然處在一個初步階段,因為綠色建筑研究仍集中在單棟范圍內,受到局限較大。相對而言,綠色住區的研究范圍以一個城市住區、一個新城作為目標,不光研究要素大大擴充了,而且與市民的生活品質,市民生活直接相連。特別是當前處在房地產轉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關鍵階段,針對城市住區、新城新鎮建設起推進作用的《綠色住區標準》,意義非常重大。
新型城鎮化本身不只是純粹房地產的事情,它需要城市住區的整個發展(社會發展、產業發展、文化發展)是牽連在一起的。而我們《綠色住區標準》恰恰強調硬件和軟件建設平衡發展。除了蓋房子更要注重城市的協調性、共享性、高效性,更加注重生態低碳,社會文化的發展,也就是將市民生活的主體——對“人的關懷”列為打造和評價城市宜居環境的重中之重。
一個住區規劃需要整合指導、需要拿標準去執行,如何在復雜的要素中理出一個頭緒?要建成一個富有方便、舒適、健康、配套齊全的具有城市機能的結構,里面的內容很多,《綠色住區標準》的施行會對新城發展、新型城鎮化的建設,特別是城鎮建設中的市民社會文化、綠色生活、舒適健康的推動,起到引領方向的指導作用。綠色住區的重要意義還在于強調以城市產業結構的視角完善城市的功能,積極打造符合社區生活模式的社區服務業,這是在互聯網的沖擊和居民生活方式深刻變化的大背景下,房地產發展轉型不應忽略的一個重要方向。
二,綠色建筑與綠色住區“不一樣”
如何認識綠色建筑?究竟如何定義綠色建筑是個重要的問題。日常的建設活動中因為缺乏正確的理解,致使各項建設活動引向偏執的方向。
綠色建筑最重要的三大原則是:
一是對資源能源的利用的最大化。簡單地講,用一度電、一噸水,或者一片山、一片林子的資源條件通過整合規劃,使資源利用的功效得到兩倍、三倍直到最盡致的發揮,這就叫最大化??沙掷m發展的概念就是盡可能的保護我們的資源能源,為今后下一代人有后續發展的空間。
光談節約并不是綠色的精神。住土坯房,過苦行僧的生活,或者不吃不喝不穿并不是綠色建筑所提倡的物質生活。綠色建筑的節約應是積極的節約,是能保證物質享受、舒適、健康、活力的節約。
二是強調對環境的保護。不要輕易去擾動大自然、擾動生態、破壞環境。話好說,但要真正做到也不是很簡單的事。比如生活垃圾處理,看起來簡單,其實涉及到綠色社會發展的系統工程。有垃圾減量、垃圾收集、垃圾運輸、垃圾分類、再生利用、垃圾處理等相當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到許多科技處理技術、環境污染治理和居民行為規范問題。
建筑業產生的垃圾,實際上并不是垃圾,都是未尚得到利用和挖掘的新材料。主要是落后的生產工藝、手工濕作業留下禍根,工地上大量存在的剪、裁、磨、刨,大量處在材料零頭散料,垃圾成堆,造成環境的破壞,資源的極大浪費。家庭裝修浪費也是極大。據統計,一個家庭裝修的建筑垃圾量要達到一至兩噸,同樣這不是真正意義上垃圾,是尚未得到利用的各種材料和設備呀?
現在很多建造工藝模式,根本上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理念問題,機制問題,是個管理問題,現在提倡建筑產業化、標準化,集成裝配化施工就是要從效率、質量、環境和低成本上下功夫,是真正的體現綠色建筑精神。
三、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對人的關懷。人性化、人本主義,怎么通過建設行為體現人的價值,體現對人的關懷。我們通常說的,做舒適度、健康度、安全度,方便度等,都是綠色建筑骨子里要追求、打造的。如果沒有很好通過建筑、環境去體現對人的保護,對人的關注,綠色建筑就失去方向,體現不出價值來。所以,對人的關懷是最重要的原則。
綠色建筑和綠色住區究竟差別在哪里?為什么現在要做綠色住區了?綠色建筑還沒做好,為什么又提綠色住區了?
綠色住區是對綠色建筑的延伸。但是,綠色住區與綠色建筑“不一樣”,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研究范圍的不一樣。 綠色建筑是指建筑本身,是單體的建筑,較少涉及周邊的環境;綠色住區講的是社區、住區,擴大來說它是城市,是新城、新鎮,它有城市的基本功能建設的要求。
其次,是研究領域不一樣。綠色建筑的研究一般局限建筑本身的材料、能耗、水環境、舒適環境、空氣環境以及建筑對周邊的影響。而綠色住區針對在城市住區建設中的“場地整合、城市價值、開放街坊、綠色交通、和諧住區、步行友好”等綠色規劃原則做出了規定。
其三、與一般綠色建筑傳統做法不一樣。綠色住區同樣不僅僅注重綠色科技、節能減排,還要強調更多的資源整合,住區和城市的融合,綠色人文建設、從廣泛意義上注重舒適、方便、健康、安全。因為規模大,整合資源多,因此解決的手段多,效果見效快,成果影響力大。除了安排生活空間規劃居住功能外,更有具備打造城市功能必備的社會、經濟、環境和文化要素在內的可能性。
綠色住區是研究以群體建筑,三棟、五棟、十棟圍合的空間,甚至幾十萬、百萬平米的更大規模開發,在中國都是通常的事。究竟如何把握,過去是不清楚,而且是無序缺乏管理的,按照什么模式合理推進都是問題。綠色住區標準的推出相當于給出了一個標尺,一個具備定性定量的評估指標體系去指導規劃、建設、管理,使項目本身健康有序的進行。
真正的綠色建筑絕非是簡單的節約以及做點綠化就能實現的,最主要的是能實現資源能源的“最大化”和對“人的關懷”。
綠色建筑首先在英國創始之初,本意就不是單純局限在單體建筑本身的資源、環境、健康、舒適幾個方面,而是把涉及建筑周邊的環境,土地、污染、交通以及配套管理放在重要的地位。更重要的是,講原則、講理性,講打造內在的東西,打造一個社會。所以創建綠色建筑有更重大的目標,就是創造一個綠色社會,要培養居住者的綠色生活行為方式。
綠色住區標準的編制已經在內容上融入了單體綠色建筑所不能包含的社區開放、與城市共融共享,以及和諧人文等所要倡導的東西,成為全面打造一個宜居完美的綠色城市住區,和諧社會最主要的目標。
因此對推進新型城鎮化,搞既有小區的改造,新城建設,包括生態城、智慧城的建設都有很重大的意義,綠色住區標準的施行對我們國家房地產行業、新城鎮推進有著重要的作用。
三、綠色住區營造綠色社會生活方式
十多年來,圍繞住區人居環境的建設工作重點,主要放在居住小區空間環境所承載的功能,環境、健康、舒適、方便和鄰里交往等方面,也就是城市住區具備的宜居性能。《綠色住區標準》恰好主張開放住區,面向城市。主張綠色住區以人為本、生態建設、把社區參與、有機增長和自給自足作為建設要素,賦予城市住區生活活力。
綠色住區的實際上包含的內容更加豐富,可用資源條件,整合的規模也大了許多,技術手段和規劃措施更加靈活多樣。標準條文始終 注重“實效結果”,定位于住區建設的全壽命周期過程,要在資源能源利用、環境生態保護的最大化的基礎上,實現對“人的關懷”。
主要特征是:
(1)綠色住區倡導城市與住區融合共享發展
過去很多年我們國家做的大多是封閉式小區,把住區與社會生活隔離開來,城市被無情的割裂成了孤島碎片,城市道路稀疏,沿街路面變得冰冷單調,沒有溫情和活力,住區自身的交通和服務也存在復雜多邊的問題。
綠色住區倡導開放、共融式的住區模式,目的在于使城市與住區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從城市的層面而言,能夠增加城市交通的毛細血管,減少阻塞,從居民的角度來說,出行方便簡捷,能直接方便的享受到城市的空間、設施和文明。這也是國際上很多國家都提倡的綠色出行、步行友好、共享空間、市民參與,人際交往、增加就業的宜居和諧社區的理念。
開放住區模式實際上把鄰里單元縮小到親密友好的規模,有社會學者認定200 -300人的住區單元有最好的認同感,鄰里感,是最有利于交流和建立鄰里關系的基本單位。很多人擔心開放式社區的安全,擔心管理出問題。其實動輒上千成萬人的社區,通過保安站崗并不能實質解決保安問題。開放式社區實施縮小安全單位的做法,利用鄰里守望的親密和智能化管理,可以更好照應而能減少或避免突發事件的發生。
倡導住區與城市的融合,還要特別注意住區與城市相交界面的人性化處理,例如我們普通常見的臨街圍墻,綠色住區要求盡可能的做得通透,與城市有交流。超過30米的單調圍墻必須采取美化措施,使走在路上的人們有一種非常舒適愉悅的步行感受。積極創造就業機會,沿街盡可能設置商業設施,保證有10%的就業服務的可能。
(2)綠色住區提倡友好步行,綠色交通
要創造非常好的步行環境是我們綠色人居主張的。我們提倡步行街,提倡綠色出行。步行的系統要求住區規劃對城市住區架構的路網系統做出調整,要讓市民出行的時候非常方便、非常便捷。比如500米之內有車站,有小學校、有托兒所、有商店、有公園。200米之間就有小綠地,居民隨時可以休息。
步行系統是非常重要的。你周邊的環境景觀,周邊的小物品,比如街旁一個坐凳,道路的鋪設,都會影響你的情緒。很難想象坑坑洼洼的,到處是不入眼的東西,就很難享受步行的快樂。我們還提倡步行街,不光能提供商業消費的場所,而且是能夠有非常好的休閑停留的空間、能夠享受購物快樂和愉悅心情的那種步行街的環境。
綠色住區提倡出行方便,盡量要坐公共交通,減少小汽車的使用。要講究城市配套,要很方便地到達你需要去的地方:有文化設施、俱樂部、有會所,有餐廳,這些設施都配置齊全。當然城市大小有不同的配置,有的是住區配置,有的街道配置,有的城市配置。這些方面不一樣是合理高效的表現,究竟怎么來劃分,怎么來分配,怎么去配置,在我們的綠色住區標準里都有規定。
(3)綠色住區提倡人文傳承、社區和諧:
綠色住區不主張奢華、鋪張的建設形式,主張回歸人性,重視文化內涵。強調通過公共空間的營造,創造一個環境宜人、交流便捷、歸屬感強的社區文化生活模式。如果一個住區不能營造出消費者喜聞樂見的生活方式,即使再高端奢華也是沒有價值的。現在很多城市造得千城一面,建筑空間十分單調,本質上是缺乏對地方文脈和綠色生活方式的深刻理解,這是要規避的。北京亦莊有一個金地格林小鎮,沒有什么大廣場、大綠地、大的標志建筑,從規劃上講并不是那么出眾。但是它很親切,很融合,這個小區里面通過它的空間設計大家非常愿意出來交往、出來交流,這是怡人變化的舒適院落空間環境給你帶來的效果,如果你在小區里親自去感受體驗的時候,會感到一陣濃烈的生活氛圍,使你不自然的就被這里悠然的生活所吸引,很多學者把這種由空間設計的效果稱之為“潛伏設計”。
它是怎么做到的呢?首先要有個適合交往的共享空間環境,規劃設計上做了很多細致人性化的考慮,精致到位,人見人愛,非常適合居民(特別是老年和兒童)之間來往和交流。二是鄰里之間經常自發舉辦一些活動,兒童繪畫展覽、歌舞詩歌比賽、友情晚會、詩歌繪畫交流等等,還經常組織出游和參觀活動。居民鄰里關系親密和諧,相互照應。在這樣氛圍的感召下,很多人原來住到別墅里,賣了別墅,到這個項目購置一套普通住房,追求的就是和諧鄰里。
說到底,最具有吸引力的產品不僅僅是一套的綠色居住套型,也不僅僅是優秀配套的居住環境,更重要的是擁有豐富文化鄰里內涵的綠色住區生活方式。
關于社區文化建設通常容易被人遺忘,感覺抓不住邊際。實際上,社區文化是一種被鄰里認可的社區生活,喜聞樂見,她是通過我們的環境、空間的延伸,空間的序列化,來創造的,是一種延續地方風俗習慣,通過各種交往活動,發揚民間的文化的遺存而形成的,并不是一種人工的擺設。當然,我們綠色住區是提倡對街區原有場地的歷史遺跡,文化遺留、古樹珍稀等進行保護性的開發也是極為寶貴的做法。
在今天網絡時代,利用網絡的快捷便利,可以創新一些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新時代文化,同時也是社區各色人物所能接受的,因此,社區文化是傳統固有的,需要去發揚,更重要的是創新文化,發揚文化的潛在的力量。
(4)綠色住區倡導資源能源利用最大化
住區建設要盡可能保護好基址周邊的生態環境,在規劃設計中盡量保留場地內的植被和大樹,要充分利用好周邊已有的設施和配套,主張將住區建在城區或公建配套成熟的區域,以更好的為居民提供便捷和高質量的城市生活條件。
場地的利用和改造是綠色住區建設中很重要的一個內容。不能用推土機簡單推平了事,要珍惜場地點點滴滴的資源條件!綠色住區提倡“相地”,要充分了解分析場地的地形地貌,水系植被,盡可能少的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干擾和破壞,要有把房子輕輕的放在大自然當中的精神。這樣做出來的房子才有自然韻味,特色和文脈的傳承,才能抓住特色,有故事可講。另外綠色住區特別注意場地的環境評估,實施綠色施工,降低施工對場址的環境生態的影響。
(5)綠色住區強調資源能源利用的最大化
綠色住區不是高技術、高成本、高級材料的代名詞,綠色住區倡導低成本、易行技術、簡單材料,強調要通過被動式建筑節能設計,做到最大化。強調整合設計,綜合利用已有的和周邊的資源條件,按照綠色住區模式標準原則方法,規劃理想完美的新型社區。全壽命住區建設與運營管理也是綠色住區貫徹始終的原則理念,從立項開始就要保障建筑部位和設備系統節能設計的運營,維修、更新的綜合要求與整體效益,突出節能減排,與常規的同類建筑相比,應具備明顯的經濟性。
四、綠色住區譜寫綠色人居新篇章
《綠色住區標準》的發布得到了中國房地產研究會、中國房地產協會領導的高度重視。前不久,在第七屆中國人居環境高峰論壇上,兩會會長劉志峰給予《綠色住區標準》高度評價,并號召兩會3000多家會員單位和其他有實力、有規模、有追求的企業率先在項目中對《綠色住區標準》進行應用和實施。同時兩會也將以《綠色住區標準》的通過和實施為契機,及時推動房地產行業實施標準體系的建立,在指導開發企業技術應用等方面起到更加核心的作用,引領、推動、促進行業健康發展,共同譜寫綠色人居發展的新篇章!
為加快轉變房地產業發展方式,全面提升住區開發建設品質的現實需要,人居環境委員會采用了“中國人居環境綠色住區共建項目”的運作模式。即通過“企業+社團+政府”三位一體,“以企業為主體、社團提供技術支持、政府倡導引領”多方共建綠色住區的運營模式,共同構建中國人居環境綠色住區共建項目,引領和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人居委在若干個城市做了調研分析發現,綠色住區標準和模式不僅能夠適用于城鎮新建住區、生態城區建設及產業園區建設,亦對城鎮更新改造和小城鎮的綠色生態建設項目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有助于各級政府從住區層面,由點及面的來積極探索“以人為本、集約高效、綠色智能、四化同步”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目前相關的宣貫培訓工作正在全面鋪開。
綠色住區的推廣,一定要吸收我們過去在十多年當中推行綠色建筑推廣的一些不足。第一,要進一步完善《綠色住區標準》的相關配套標準,編著技術手冊,出版實用案例。對怎么實施,怎么管理,怎么評估,要提出更具體的實施標準指導手冊。第二要強調評估檢查和質量監管,完善綠色住區的管理機制。三,要注重人才培養,這個是基礎。有了好的東西,設計師對綠色住區沒有精準的認識和內涵把握,理想的目標是很難實現的。目前不管是居住者,還是開發單位、設計單位,對綠色住區理念還是處在認識膚淺、縮手無策,靜觀待望的局面。需要趕緊深入推進各項活動開展,去啟動,培訓、交流,共同學習探討,帶出一批專注于綠色住區事業的人才來。
(作者: 中國房地產研究會人居環境委員會 開彥 彭春芳)
責任編輯:ldm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