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人尼”的泥人世界
摘要:家住上蔡縣重陽街道玩河樓村的尼發營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民。他在當地因捏泥人手藝超群而頗有名氣。過去數十年中,尼發營以身邊的生活為素材,捏出了200余件反映農耕作業的泥塑作品,深受群眾喜愛,有不少媒體采訪過他。
即將消失的記憶之——
“泥人尼”的泥人世界
□首席攝影記者 王建成/圖 晚報記者 魯 峰/文
家住上蔡縣重陽街道玩河樓村的尼發營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民。他在當地因捏泥人手藝超群而頗有名氣。過去數十年中,尼發營以身邊的生活為素材,捏出了200余件反映農耕作業的泥塑作品,深受群眾喜愛,有不少媒體采訪過他。
今年71歲的尼發營被當地人稱為“泥人尼”。據尼發營介紹,他從5歲起就跟著爺爺學泥塑。他爺爺在世時,主要塑觀音菩薩、送子娘娘等佛像和蠟燭臺,晾干后用小土窯燒制,再涂上金粉,然后拿到集市上換錢,以貼補家用。
60多年來,尼發營捏泥人一直未停歇。“捏泥人就是自己有癮,不是做買賣,就是個人喜好。每捏完一件作品自己都覺得很開心。我生活在農村,就根據身邊發生的大事小情,把農耕作業的情景捏出來。”他說。
記者看到,尼發營家中有一間專門放泥塑的屋子。屋子里放滿了他這幾十年來的泥塑作品。有農民坐在拖拉機上的、有趕驢車的、有放牛的……泥塑的高度在
尼發營的泥塑作品表現的是農民善良、樂觀的生活態度。《人勤春來早》、《婆慈媳孝》、《老來福》、《生肖屬相》等泥塑作品,深受人們的喜愛。他創作的《蔡叔度》、《蔡仲》、《盛世大方鼎》塑像,成了搶手的收藏品。
尼發營告訴記者,泥塑用的黃黏土,都是他和老伴一起騎著三輪車到幾公里外的地方精挑細選來的。
尼發營說,如今,泥塑面臨失傳的危機。
不過,令他欣喜的是,近幾年,國家加大了對“非遺”的保護力度,重要泥塑產地進入國家級“非遺”名錄,而且有了國家級傳承人。但是,不可忽視的是,隨著泥塑的制作群體趨于老齡化,其產地已出現瀕危現象,個別已成為歷史,對民間彩塑的搶救與保護迫在眉睫。
尼發營希望更多年輕人認同和重視本民族的文化。這樣,他的泥塑才能走得更遠。
創作一件精品泥塑不是容易的事。
騎上用水泥制作的泥塑“小毛驢”。
尼發營創作泥塑有獨特的眼光。
2014年中國農加工洽談會期間,尼發營的泥塑吸引了眾多的市民。
反映農耕作業的泥塑作品。
責任編輯:ldm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