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罰孩子前 家長需弄清的3種后果
摘要: 在不少家長的眼里,后果這個詞似乎總和懲罰相關聯,事實上如果爸爸媽媽們不去深究的話,兩者也并無差異,所以有些家長在概念上總把后果和懲罰互換。不過,這其實分別代
在不少家長的眼里,后果這個詞似乎總和懲罰相關聯,事實上如果爸爸媽媽們不去深究的話,兩者也并無差異,所以有些家長在概念上總把后果和懲罰互換。不過,這其實分別代表了兩個概念,而作為父母有必要了解兩者的差異。看完這篇文章,你就知道為什么需要區分這兩者。
1.自然后果
“自然后果”指的是行為產生的自然效果,事情發生后的結果是父母沒有進行干預的。原因直接指向結果,關系比較明確。例如,爬上不穩定的梯子或椅子,自然后果是可能會翻倒墜落,不吃早餐和午餐的后果可能是要忍受饑餓的痛苦。這是自然行為發生的直接結果。
2.邏輯后果
“邏輯后果”指的是行為被干預后所形成的結果。例如,孩子接二連三地損壞玩具,那么父母可能短時間會拒絕給孩子再買新玩具。換句話說,這種后果是由孩子們做錯事所導致的,而這類“邏輯后果”是為了幫助孩子改正錯誤。而且,比較典型的現象是,父母在應用邏輯后果之前,孩子往往會得到口頭上的警告。孩子在得到警告的同時也被賦予一個機會,那就是采取修復性的行為來避免邏輯后果的出現,例如乖乖地玩玩具,玩過之后自己收拾好等等。
3.不合邏輯的后果
“不合邏輯的后果” 同樣是指行為被干預后所形成的結果,與“邏輯后果”相對應。但是,后果與不當的行為之間沒有邏輯關聯。舉例來說,如果孩子一點也不在乎父母不再給自己買新玩具,那么此時對于孩子來說,這就不是一個有效的結果。因此,家長可以選擇一個更具有威懾力的后果,這會激勵孩子收拾自己的爛攤子。
4.關于懲罰
不同于上述的后果,處罰的目的是造成孩子情緒或身體上的痛苦。在處罰中,疼痛是重要的因素。疼痛的目的是為了引起孩子行為的改變,但它也可能導致更消極的后果。要激勵孩子的行為發生改變,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以一種不安或憤怒的方式來懲罰孩子。事實上,憤怒只會帶來負面后果而沒有任何實際作用,所以對于孩子的懲罰不應該訴諸暴力,有時懲罰孩子去做某些事,不能得到某些東西,這類懲罰更現實,而在孩子看來也更實際有效。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育兒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