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何偉(1910~1973),原名霍恒德,汝南縣三橋鄉霍埠口人。1923年入基督教會辦的汝南信義小學讀書,后升入信陽信義中學。1926年冬,因學校停辦,輟學在家,受二哥霍德軒(中共
何偉(1910~1973),原名霍恒德,汝南縣三橋鄉霍埠口人。1923年入基督教會辦的汝南信義小學讀書,后升入信陽信義中學。1926年冬,因學校停辦,輟學在家,受二哥霍德軒(中共黨員)影響,接受了革命思想薰陶。1928年春,考入湖南益陽信義大學預科。1930年信義大學與武漢文華大學合并,改稱華中大學,何偉隨校轉到武漢。1934年秋大學畢業,受聘到漢口圣羅以女中任教。“一二•九”運動爆發后,何偉帶領學生積極參加游行示威活動。隨著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何偉在武漢聯絡各界進步人士,籌建抗日救國會,創辦抗戰刊物,宣傳抗日救國。1936年春,何偉被武漢各界推選為代表,去上海參加全國抗日救國聯合會的籌備會。5月31日,全國抗日救國聯合會(簡稱“全救會”)在上海成立,何偉被選為執行委員。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回到武漢,一方面籌建抗日救國會,一方面恢復和發展黨的組織。在他的領導下,武漢各界救國會于1936年底秘密成立,中共武漢臨時工委也很快建立起來。1936年11月23日,“全救會”領袖沈鈞儒等7人(時稱七君子) 被國民黨政府逮捕入獄,何偉即以常務理事身份到上海主持“全救會”工作。在宋慶齡領導下,公開組織營救“七君子”活動。1937年春,何偉在南京被國民黨特務逮捕。8月,經周恩來等營救出獄。1938年5月,中共湖北省委成立,何偉任省委常委兼宣傳部長。不久,受中共長江局派遣,到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協助郭沫若開展抗日宣傳活動。10月,何偉赴皖西任中共鄂豫皖邊區黨委常委兼組織部長。1940年1月,任江北游擊縱隊軍政委員會書記。5月,任新四軍四支隊政治部主任。“皖南事變”后,任新四軍七師政治部主任,不久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皖中區委書記。1944年2月到延安,在中共中央黨校一部參加整風學習。1945年4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抗日戰爭結束后,何偉帶領華中團從延安赴東北。1946年3月任中共哈爾濱市委書記,后任中共牡丹江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次年10月任中共牡丹江省委書記、省軍區政委。在此期間,領導牡丹江地區的土地改革和剿匪工作,迅速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和發展生產。為有效地消滅匪患,他從當地實際出發,派出精銳小部隊進山,伺機殲滅頑匪,迅速蕩平匪寇。長篇小說《林海雪原》中,何政委的原型就是何偉。1948年7月,何偉任東北人民解放軍鐵道縱隊政治部主任兼鐵路修復局第二局長。1949年南下,5月任武漢軍管會委員兼秘書長,12月任廣西省委副書記。在廣西,針對白崇禧殘部擾亂社會的形勢,提出收繳民槍的意見,被中共中央批準,使廣西剿匪很快取得勝利。1952年10月,何偉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常委、廣州市委第一書記、市長。1954年10月,任外交部部長助理兼蘇聯東歐司司長、部機關黨委書記。1958年1月,任中國駐越南大使。1961年4月,兼任中國駐老撾經濟文化代表團團長。1962年4月奉調回國,任中共河南省委第二書記。1964年夏,何偉調任國家教育部部長。“文化大革命”中,何偉被打成所謂“推行修正主義教育路線的總代表”,慘遭迫害達6年之久。1973年3月9日,在北京含冤逝世。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央為其平反昭雪。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