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以我血灑熱土換得神州永太平
——記革命烈士陳香齋
摘要: 陳香齋(資料圖)。 陳建兄妹等人與父母在一起。 □晚報記者 張麗麗/文 冬日下的泌陽縣烈士陵園寧靜而肅穆。中共鄂豫邊省委委員、紅軍游擊隊隊長陳香齋烈士的陵墓就在這
陳香齋(資料圖)。
陳建兄妹等人與父母在一起。
□晚報記者 張麗麗/文
冬日下的泌陽縣烈士陵園寧靜而肅穆。中共鄂豫邊省委委員、紅軍游擊隊隊長陳香齋烈士的陵墓就在這里。
近日,記者采訪了陳香齋烈士的后人及其父老鄉親,從他們的講述中還原了陳香齋生前的英勇事跡。
“我爺爺原名叫陳振鐸,又名陳德馨,化名胡祖亭,
據陳建介紹,他的曾祖父叫陳懷慶,是一名私塾先生,因懂醫道兼在鄉村行醫。由于陳香齋是父母的小兒子,哥哥陳天太兒時腿上長瘡落下了殘疾,父親便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還在孩提時,陳香齋便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陳建說,他爺爺十分同情窮人,但無法改變其命運。為此,陳香齋感到彷徨、苦悶。
為革命事業傾盡家產
1927年10月,陳香齋所在的簡易師范學校新來了一位年輕的國語老師——受中共河南省委指派,回家鄉泌陽縣建立黨組織的共產黨員姚靜齋。不久,姚靜齋便在青年學生中發現了陳香齋、張旺午、張炳昌等一些熱血青年,向他們宣傳馬列主義。同年11月,經姚靜齋介紹,陳香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踏上了革命征途。
1928年春,根據黨組織的指示,陳香齋回到家鄉,在孫樓、崔樓、陳樓等村發展黨員,很快便成立了中共孫樓黨支部,陳香齋任支部書記。此后,陳香齋先后擔任中共泌陽縣特別支部委員、中共泌陽縣委委員,肩負起領導全縣的農運工作。
為了籌集經費買武器,陳香齋說服家人拿出家里的所有積蓄,買了幾支槍,建立了革命武裝隊伍。
有了武器,鄉赤衛隊開始活躍起來。
1928年12月初,中共泌陽縣委密謀武裝暴動、占領縣城的計劃失敗,多名同志遭殺害。
事后,泌陽國民黨當局瘋狂逮捕共產黨員和進步群眾。在此環境下,陳香齋的革命意志更加堅定。他積極聯系地方上的共產黨員,恢復組織活動,繼續堅持斗爭。
1930年秋末,陳香齋、劉黎閣帶領20多名赤衛隊員,到賒灣西北楝樹莊襲擊了國民黨的一個團隊,奪得長槍數支,勝利而歸。這是共產黨領導下的泌陽人民的第一次武裝行動。
1931年春,陳香齋決定創辦一所鄉村小學,作為疏散黨員的據點,同時解決農民子弟不能上學的問題。“創辦學校肯定需要資金,當時家里實在拿不出錢了,我爺爺便打起了祖墳上20多棵柏樹的主意。”陳香齋的孫女陳新麗說。
記者在她提供的《紅色土地》雜志上看到,此時陳香齋家祖墳上的柏樹已經長大成材。為了把學校辦起來,陳香齋在與族人多次協商后,最終把這些柏樹賣掉,在陳洼辦起了一所鄉村小學。
參加鄂豫邊紅軍游擊隊
1932年2月,張旺午受鄂豫邊特委指派,重建中共泌陽縣委。陳香齋、張旺午兩位老戰友抓住一切時機進行革命活動,很快恢復了孫樓、侯店等多個黨支部,中共泌陽縣委得以重建,張旺午任縣委書記,陳香齋任執行委員。
一天,泌陽師范支部送來情報:國民黨縣黨部書記梁仰正近日赴省開會。中共泌陽縣委立即決定處死這個反動分子。這天上午,陳香齋率武裝小組的呂秀甫、劉長法、陳得收等人埋伏在張鋪北大路邊,待梁仰正經過此處時,將其擊斃,為民除害。
“1933年初,爺爺受鄂豫邊省委派遣,到湖北棗陽、隨縣一帶工作。鄂北蘇區被敵人‘圍剿’后,爺爺又回到了泌陽,在泌陽東部山區發展黨組織,著手建立農民武裝。”陳建說,1936年1月,鄂豫邊省委領導的紅軍游擊隊在信陽吳家尖山誕生。
同年3月,鄂豫邊紅軍游擊隊在確山杜莊遭受重創,陳香齋主動請纓,化名胡祖亭參加了鄂豫邊紅軍游擊隊,被任為紅軍游擊隊副隊長。陳香齋寬以待人、嚴于律己,沖鋒陷陣,身先士卒,深受同志們的愛戴和信任。
同年
當隊伍沖到姬嶺寨下時,遭到土霸王玉賢民團阻擊。形勢萬分危險,陳香齋大聲喊道:“共產黨員們,沖啊!”隊員們一個個像猛虎一樣撲向敵人,最終沖出了重圍。然而,掩護突圍的張星江卻壯烈犧牲。鄂豫邊紅軍游擊隊又一次遭受重創。
1936年9月陳香齋被任命為紅軍游擊隊隊長,同時當選為中共鄂豫邊省委委員。
犧牲時仍不忘黨的事業
“我爺爺犧牲時才30歲,我奶奶那時29歲,當時我父親和我姑姑還很小。”陳新麗對記者說。
鄧莊鋪是國民黨反動派嵌在鄂豫邊根據地的一個釘子。鄧莊鋪聯保主任王廷杰公然和游擊隊作對,迫害同情革命的群眾。
根據觀察,陳香齋率周國林等十幾名精干隊員,埋伏在離馮莊不遠的高粱地里,準備待王廷杰經過時,將其擊斃。不承想,王廷杰在銅山溝收稅之后,突然轉向丁樓。陳香齋等人追到丁樓,王廷杰一看不妙,拔腿就跑。陳香齋邊追邊打,一直攆到鄧莊鋪。
這時,鄧莊鋪守寨保丁向游擊隊猛烈開火,接應王廷杰進寨。正當陳香齋命令大家撤退時,一顆流彈擊中了他的腰部,他捂著傷口繼續指揮戰斗。
陳香齋犧牲后,為紀念這位英雄,中共泌陽縣委于1959年將他的遺骨遷葬于泌陽縣烈士陵園。在他的墓碑上刻著:中共鄂豫邊省委委員、紅軍游擊隊隊長——陳香齋烈士之墓。
英烈的事跡激勵后人
英雄走了,他的事跡卻流傳了下來。在陳香齋的家鄉孫樓,只要提起他的名字,村民都知道。
聽說記者想采訪陳香齋的革命事跡,孫樓村所屬的泌水街道十里居委會主任侯東嶺說,孫樓村的居民以是陳香齋的家鄉人而感到自豪。
“陳香齋是個大好人,他不僅幫助窮人鬧革命,還辦了一所小學校,讓窮人家的孩子有學上。”提起陳香齋,孫樓村一些七八十歲的老人豎起了大拇指。
現如今,英雄的故里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的孫樓村也從賒灣鄉劃分到了泌水街道,居民也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十里居委會文書邱榮連介紹,早在幾年前孫樓村就實現了通電、通水、通路,村里很多人住上了高樓別墅,開上了小汽車。
“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用那些革命先烈的鮮血換來的。”邱榮連告訴記者,陳香齋的英勇事跡被記錄在泌陽縣烈士陵園內,被記錄在泌陽縣的黨史里。
“爺爺的事跡永遠激勵著我們,我們以他為榜樣,努力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陳建說,他父親叫陳中樞,他還有一個姑姑。他爺爺犧牲后,他奶奶辛辛苦苦地把兩個孩子拉扯大。1949年,他父親考上了湖北革命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湖北省公安廳工作,后全家定居在武昌。
據陳建介紹,他有一個姐姐,兩個妹妹,目前都在武漢生活,有的已經退休,有的還在上班,生活過得平淡而幸福。1963年,他奶奶因病去世。他父親也在2008年離開了他們。如今,他母親與他居住在一起。
“父親在世時,曾經通過張旺午、周駿鳴等爺爺的戰友了解爺爺的事跡。”陳建說,父親和母親都給他們講過爺爺的事跡,教育他們勤勤懇懇工作,踏踏實實做人。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他們兄妹4人都受過良好的教育,先后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據陳新麗介紹,父親在世時,每年清明節都會帶他們到泌陽縣烈士陵園給爺爺掃墓。如今父親不在了,他們這些后輩人也經常到爺爺的陵墓前祭奠。他們收集了很多記載有爺爺事跡的雜志,如《紅色土地》、《紅色鄂豫邊》、《紅色記憶》等。
記者得知陳建還有一個姑姑,目前在泌陽老家居住。昨日下午,記者聯系上了陳香齋的外孫周明勛,得知他母親陳中云今年84歲,目前和他居住在一起。“我母親的記憶力不太好了,總是忘記剛發生的事情,但對我外公的事情記得比較清楚。”周明勛說,他們一家人過得很幸福,與舅舅家的幾個孩子也經常來往。
(本文圖片由陳新麗和周明勛提供)
責任編輯:ldm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