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成求職工具 招聘速度更快、招聘成本更低
摘要: LinkedIn、Facebook和Twitter……這些國外流行的社交媒體,讓不少大學生更快拓展朋友圈子、了解就業信息,甚至不少人借助這些工具與自己喜愛的公司的負責人
LinkedIn、Facebook和Twitter……這些國外流行的社交媒體,讓不少大學生更快拓展朋友圈子、了解就業信息,甚至不少人借助這些工具與自己喜愛的公司的負責人“說上了話”。隨著用戶體驗的不斷深入,各類社交媒體按行業或者興趣愛好細分社交“圈”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這也逐漸為其增加了職場色彩。越來越多的美國高校已開始關注這一現象,并幫助學生做好“形象大改造”。
斯坦福大學學生劉易斯·漢密爾頓夢想能夠到美國聯合航空公司工作。一天,他在自己LinkedIn頁面“你可能認識的人”板塊中看到了一位航空公司的人事招聘專員。經過幾次努力溝通,劉易斯真的如愿獲得了面試機會。
尼科萊特·韋恩堡暑期想要到華爾街實習,于是在Facebook上向金融領域的維拉諾瓦大學校友推銷自己——“積極努力,有敬業精神,正在尋找一次金融領域的實習機會”,尼科萊特也一樣如愿了。
據美國大學與雇主協會發布的一項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顯示,2012年就有超過41%的美國本科畢業生通過社交媒體找到了工作。一方面,一些社交媒體為吸引更多大學生關注,已開始想方設法為他們增加更多就業方面的服務。LinkedIn就是其中一個。2013年8月開始,LinkedIn推出了一項關于高校就業服務的新功能,用戶能夠在該網站的各大學主頁上查看該校畢業生的主要居住地分布、職業領域分布、工作單位分布等就業信息。
另一方面,許多招聘公司也早已通過社交媒體尋找優質、潛在員工。這樣招聘速度更快、招聘成本更低,通過社交媒體上的信息還可以更全面地判斷求職者與職位的匹配度以及其品性。(思軒)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北京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