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年禁令為何難“擋”孩子入網吧
摘要:新華社記者 李 放 楊洪濤 文化部、公安部等多部門日前聯合下發通知,對互聯網上網服務行業的現行政策進行了十余年來力度最大的一次調整,但其中依然要求“重點查
新華社記者 李 放 楊洪濤
文化部、公安部等多部門日前聯合下發通知,對互聯網上網服務行業的現行政策進行了十余年來力度最大的一次調整,但其中依然要求“重點查處鎖閉門窗接納未成年人、多次接納未成年人等行為”。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十余年來“未成年人禁止進入網吧”的規定在執行當中遇到諸多問題,而在未來如何更合理地解決好“孩子”與“網吧”的困局值得社會各方面思考。
禁令未能擋住未成年人進網吧
2002年我國出臺《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其中規定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經營單位不得接納未成年人進入。而記者走訪發現,接待未成年人的情況在各地網吧屢有發生。
記者采訪北京、貴州、天津等地文化、工商部門了解到,未成年人進入網吧的情況主要集中在城鄉接合部、鄉鎮和農村等欠發達地區。“今年4月查處的無證、照網吧中,未成年人占三分之二,其中一些孩子由于家里管得嚴,不讓在家里打游戲,而正規網吧進不去,只能轉向這些無證網吧。”貴州省某縣經檢大隊的一名工作人員說。
單一靠“堵”無法解決問題
網絡在人們生活中占據比重越來越大,對于未成年人也是如此,是否應允許未成年人通過合法渠道滿足上網需求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在一些教師和家長眼中,未成年人自控能力差,如果經常進入網吧,有可能沉迷于網絡、影響學習成績、跟“壞人”學壞等。一些人甚至認為網吧帶有“原罪”性質,應堅決以“堵”為主,讓政策為未成年人的成長“保駕護航”。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即使在“嚴堵”政策下,仍大量存在“未成年人進入網吧”現象。部分文化、教育等部門工作人員認為,單一靠“堵”無法解決現有問題,不能將網吧視為“洪水野獸”,應當正視未成年人在當今社會對于網絡的需求。
“相關部門應當做好事中、事后的監管和服務,不能因為‘可能’帶來的危害而因噎廢食。”北京市西城區文化市場管理科科長張元嶺認為,政府部門不能一“堵”了之,應盡可能讓孩子通過網絡接觸有益的內容,引導他們利用好網絡。
未來未成年人能否再進網吧
記者梳理多地調查問卷發現,支持未成年人接觸網絡、“解禁”未成年人不得進入網吧的并不在少數,是否應允許未成年人通過合法渠道滿足上網需求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尤其是家中沒有電腦的孩子,通過網吧接觸網絡能帶來積極作用。”一位從事教育工作十余年的高中教師說,但就家長和老師而言,出于對網吧環境的不信任、怕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等,寧愿放棄去網吧可能取得的正面效果。
專家認為,未成年人進入網吧、如何文明使用和把握網絡這把“雙刃劍”,是一項長期、復雜、系統的工程,不能“只堵不疏”。一方面既要加大打擊力度,嚴查嚴處;另一方面,在加強監管的基礎上,可以嘗試探索有限制、漸進式的放開。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