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響京城的河南梆子
摘要:他們傳承中原戲曲藝術,以戲育人,陶冶情操;以戲結緣,廣交朋友;以戲養生,延年益壽;以街頭為舞臺,定時定點演唱,演繹了華夏5000年悲歡離合,這就是——
陣容龐大的豫苑春樂隊。(圖片由趙英彰提供)
老外向段立和伸出大拇指。(圖片由段立和提供)
□晚報記者 李 楊 通訊員 陳奇才
他們傳承中原戲曲藝術,以戲育人,陶冶情操;以戲結緣,廣交朋友;以戲養生,延年益壽;以街頭為舞臺,定時定點演唱,演繹了華夏5000年悲歡離合,這就是——
每當夜幕降臨,北京這個國際大都市便霓虹閃爍,流光溢彩,一派繁華景象。
每到這個時候,活躍在北京街頭的豫劇迷們便開始忙碌起來,搭臺置景,擺放道具,隨后就是清脆的梆子聲伴著高亢的唱腔在街頭響了起來。
工作了一天的人們放慢節奏,坐公交車或騎電動車,住在附近的人干脆搬個小凳子,來到公園或小區廣場聽戲。他們或站或坐,興致盎然,時而隨著臺上有板有眼地輕唱,時而送出一陣陣掌聲。豫劇迷們的精彩演出,給繁華的首都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北京人稱豫劇為河南梆子。這些唱河南梆子的大多是來京城打工的河南人。他們自發組織起來,利用空閑時間為京城人演出,活躍首都業余文化生活。
據統計,目前在北京街頭演出豫劇的團體有32個,有些已初具規模。
六里橋東西都有戲
六里橋是北京西南的交通樞紐,距北京西站兩站地,麗澤橋、長途汽車站近在咫尺,地鐵1號線、9號線、10號線、14號線縱橫四周,可謂晝夜車水馬龍,是京城的一個繁華之地。近些年來,河南梆子在這里格外活躍,橋西每周二、周五晚有戲,橋東每周一、周四、周六晚演唱。想在北京看河南梆子,這里是最方便的街頭劇場之一。
先說六里橋西的戲場,牽頭組織人可是有些來頭。趙英彰,從邢臺走出的正團級軍人,自幼喜歡唱豫劇,2009牽頭與戲曲愛好者成立了北京豫苑春戲曲協會并出任會長,使豫劇在北京從自發自樂到有組織、有章程、有目標的良性發展。目前,在他的旗下登記在冊的戲迷演員就有1200余人。他們在北京市區各繁華地段有序地組織演出,其間演員也可以去各點輪場,使豫劇在北京街頭形成規模較大、影響力強、演員眾多、備受群眾喜愛的業余文化演出活動。
趙英彰作為會長,除了負責組織北京市區的豫劇活動外,六里橋戲點他也親自過問。他經常是忙完協會的事就往六里橋趕,有時還親自登臺為觀眾獻藝。有一次,演出剛開始板胡弦斷了,關鍵時刻,他拿起話筒走上臺,給觀眾講起笑話,既補了場子,又活躍了氣氛,很受觀眾歡迎。
橋東的戲攤叫“六里橋百姓豫劇團”,創建人是蓮花池長途汽車站的負責人段立和。段立和是河南新蔡縣化莊鄉人,自幼喜歡豫劇,能拉會唱。進京工作后,開始和雷金英一拉一唱,后來就想成立豫劇團,讓更多的人看到河南梆子。
2007年夏,段立和開始選場地、組樂隊、找戲迷。建團沒有資金,他就用自己的工資買音響、鑼鼓等道具,很快六里橋的鑼鼓就響了起來。河南人在京打工的多,聽哪兒有河南梆子往哪兒去,很快這里就聚集了河南、山東、山西、陜西、安徽等地的一大批戲迷。
前年秋天,段立和正在臺上練唱,忽然走上來一個老外,學著他的架勢,咿咿呀呀地跟著唱。他見老外很上心,就轉過身來,一字一句地教他唱河南梆子。老外用漢語學會兩句戲后,就非常高興地拍起了巴掌,并拉著段立和要合影。在按快門的時候,老外伸出大拇指,用半生不熟的漢語說:“河南——梆子——OK!”
段立和的百姓劇團漸漸有了名氣,曾受到豫劇名家馬金鳳的稱贊,不僅吸引了一大批戲迷,還培養了一些小有名氣的人物。
鳥巢飛來的河南“百靈鳥”
鳥巢,2008年奧運會主要賽場之一。這里有國家體育場、國家游泳中心、國家科技館、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和初具規模的奧運觀光塔。據當地人說,它是北京最高建筑,站在頂層,可俯瞰北京全貌。這里也是本地居民和外地游人最佳休閑地,給人們留下最深印象的還是那臺河南梆子戲,還有那被人們廣為稱道的“百靈鳥”。
“百靈鳥”真名叫付百靈,河南平輿縣辛店鄉辛店村人。十多年前在北京通苑菜市場租房開了一個理發店。他人如其名,天生愛唱,像一只百靈鳥。沒有顧客的時候,他對著鏡子唱;顧客走了,他放開喉嚨唱。理了一天發,腰酸腿疼,但只要哼兩句河南梆子,一天的疲勞無影無蹤。從那時起,人們都知道通苑菜市場理發店里有個會唱河南梆子的“百靈鳥”。
有一天,付百靈店里來了一位聽戲的老人。這位老人聽完一段戲后,對付百靈贊不絕口,并邀請他到鳥巢唱戲。后來,付百靈才知道這人叫史國良,是豫苑春戲曲協會的。趙英彰、張曉風等在北京牽頭成立了豫苑春戲曲協會,成員由退休族、打工族、看孫族組成。張曉風是豫劇表演藝術家,曾是洛陽豫劇團主要演員,與藝術大師陳素真、馬金鳳、閻立品等同臺獻藝。付百靈慶幸認識了史國良,自己單槍匹馬唱了幾年,這回終于找到家了。從那以后,他按協會分工,定期到鳥巢唱,一下子在鳥巢火了起來,都知道鳥巢戲場有一個河南來的“百靈鳥”!
付百靈的拿手段子是唱《秦雪梅》,每次都唱得悲悲切切,唱著唱著淚就流下來了。一段唱完,常有觀眾一再鼓掌,他只好再“哭”一回。一聽說他出場,就提前搬個小凳子搶地盤。有一位軍人聽他的戲后,硬是塞給他500元錢讓他添服裝。原來那軍人也是河南老鄉,稱贊他為河南人爭了光!也有老戲迷給他公交卡,說他來回跑不容易。有的大爺大媽們知道他住菜市場做飯不方便,干脆就掂著饅頭、包子送到他理發店里。
付百靈的戲感動了許多人,有人把付百靈當成知己。有一晚,付百靈在鳥巢唱完戲準備走時,被人一把拽住,說一定要請他吃頓飯。付百靈看那人是常來聽戲的觀眾,雖不認識,但想那人找他一定有事,便跟那人一塊兒進了一家小飯店。原來此人叫張永勝,是洛陽人,在北京打拼多年,并買了房子娶了媳婦。可不料生了個兒子是智障,媳婦無法面對走了。張永勝沒了老婆,每天守著一個智障的兒子,心灰意冷,白天哭晚上哭,幾次想抱著兒子跳樓。
付百靈一邊安慰他,一邊鼓勵他面對生活,說話間和他一起哭了起來,真是“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張永勝被付百靈的真情感動了,他對付百靈說,我每次聽你唱《秦雪梅》,都是跟著哭,但我也從戲中慢慢轉過彎來,秦雪梅沒了丈夫哭得死去活來都不死,可我老婆還活著;還有你每天剃頭,身居陋室,想看《梨園春》,還得敲鄰居的門,可你每天照樣還是唱著過,我得跟你學,以后再也不死了,我要給兒子找最好的醫生!
永定門外的豫劇情結
永定門高高聳立于北京南二環中段,是明清時期北京外城的中央城門。從永定門到鐘樓全長
永定門的河南梆子戲場就在這里。這支隊伍陣容強大,在京城也算首屈一指。每逢周日演出時,南三環、四環的豫劇愛好者也會趕來助陣,每次演出都像是一次豫劇比賽,可謂名角薈萃,精彩紛呈。來自全國各地的豫劇迷也時常預約登場,施展絕技,把這里的演出活動一次次推向高潮。
伊文立,河南商丘人,自幼喜愛豫劇,專攻老生,在家鄉小有名氣。來到北京后,他在北京西城區人定湖公園管理處找了一份工作,因豫劇結緣參加了豫苑春戲曲協會,經常在永定門戲場演出。他的拿手戲是《清風亭》、《趙氏孤兒》中的段子。他嗓音渾厚,吐字清晰,收放自如,許多京城戲迷都是他的粉絲。他不僅戲唱得好,而且熱心豫劇事業。
伊文立還有一手做梆子的絕活兒,他自掏腰包買木料,一把砍刀兩把銼,精雕細琢,做出一副副音質上乘的好梆子。只要哪個豫劇團需要,他馬上免費送過去。從2009年開始,《梨園春》北京俱樂部,北京豫劇茶樓A、B、C座,北京豫苑春藝術團及下屬的13個街頭劇場,全都用他送的梆子。他還為北京、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深圳等6省市豫劇院送去26副梆子。加上戲迷,伊文立共送出了73副梆子。
由于伊文立的刻苦努力,去年11月,他在戲友的鼓勵下,終于走上了豫劇比賽的最高殿堂——《梨園春》767期,一段《清風亭》“奴才全把良心昧”的唱段,讓現場觀眾悲悲切切淚濕巾,隨之即是一陣雷鳴般的掌聲,計分器分數直線飆升385分。
伊文立雖只得了個第4名,但他為在京打工的河南戲友爭得了榮譽,在場的小香玉、苗文華、吳瓊、范軍等名家都給了他高度的評價。他在現場把自已精心制作的紅木梆子獻給《梨園春》欄目組,樂隊指揮趙國安贊不絕口。范軍說:“中原兒女唱的河南梆子就是打這兒來的。”
河南梆子在北京不僅豐富了人們的業余文化生活,而且受到了人們的歡迎。
常言道:“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河南梆子給京城的人帶來了歡樂,帶來了笑容。演唱河南梆子的人也在歡笑聲中找到了樂趣,找到了自我。社會也是一臺大戲,有河南梆子伴奏,更加豐富多彩的情節將呈現在我們眼前。
責任編輯:ldm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