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苗疆走廊”:600年前的國家高速公路
摘要:“古苗疆走廊”:600年前的國家高速公路我要評論2014年12月07日 09:31:05 來源:廣州日報 我有話要說(0人參與) “古苗疆走廊”上的建筑舊影。(資
“古苗疆走廊”上的建筑舊影。(資料圖片)
黃平縣上塘鄉古驛道今貌。(楊志強 攝)
尋訪“商旅文化古道”系列(三)
文:卜松竹
400多年前,明代著名地理學家王士性曾預言:五百年后看西南。在當下中國與南亞、東南亞深度交往的大背景下,一條叫“古苗疆走廊”的文化線路的重要性被凸顯出來。
根據學者的描述,“古苗疆走廊”可以被看作一條600年前的國家高速公路,不僅是經濟、文化之路,更是政治之路。明代貴州建省的動因就直接和保護這條道路的安全有關,和珅、林則徐進云南的路線,都取道此路。南亞、東南亞的使者往來也常經此地。
“古苗疆走廊”:
具體而言,“古苗疆走廊”起始地為今天的湖南省常德市,溯沅江水陸兩路而上至貴州省鎮遠縣,然后改行陸路,東西橫跨貴州省中部的施秉、黃平、凱里、麻江、福泉、龍里、貴陽、清鎮、平壩、安順、關嶺、晴隆、盤縣等縣市后進入云南省,經過富源、沾益、馬龍等地后至昆明。連接30余縣市,覆蓋面積8萬多平方公里,有2400多萬人口、20多個少數民族分布其間。
連接30縣市
覆蓋2400萬人口
“古苗疆走廊”,是貴州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楊志強及團隊成員在2012年提出的一個全新概念,引起了廣泛關注,并獲得了國家民委委托研究項目的立項支持。
近日,赴中山大學擔任博士論文答辯委員的楊志強教授接受了記者的獨家專訪。楊志強指出:“‘古苗疆走廊’指的是元代以后開辟的一條連接中國云南邊陲與湖廣內地、東西橫跨貴州省中部的古驛道。它連接湘黔滇三省,長達1400公里(常德至昆明)。歷史上,這條由國家投入巨大政治、軍事、經濟資源以維護其安全暢通的著名‘官道’,不僅是中原王朝國家借此對西南邊疆地區展開一系列‘國家化’措施的‘國家走廊’,并且對這一區域內的地域與民族社會的經濟發展、族群互動及多樣性文化的整體關聯都帶來了全方位的影響。”
楊志強認為,歷史上地處中國王朝國家邊緣地帶的“商道”,其作用大多限于經貿關系和文化交流,而元明清正是西南邊疆地區完全被納入到王朝國家版圖內的關鍵時期。因此從國家整合層面上看,“西南絲綢之路”等傳統意義上的“商道”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古苗疆走廊”作為一條國家動用巨大資源開辟的通道,成為元明清時期尤其是明清時期中原王朝國家對西南邊疆地區(云貴兩省及四川、湖南、廣西三省鄰接地區)展開國家整合的一條最重要通道;另一方面,在唐宋以后中國政治、經濟格局發生變遷(政治中心東向,經濟中心南移)的背景下,以往四川連接東南亞、南亞等國家的貿易及文化通道的線路也發生改變,“古苗疆走廊”事實上取代了“靈關古道”(舊“身毒道”)、“石門道”(舊“五尺道”)成為一條連接東南亞、南亞與中國的重要“國際通道”。
如果從更廣的意義上來說,“古苗疆走廊”還包括以這條入滇“東路”或稱“一線路”為主干線串聯起來的網狀系統:如由云南昆明經取曲靖、沾益過貴州咸寧、畢節、赤水至四川瀘州下長江的“西路”,由水西土司奢香夫人開辟的“龍場九驛”、徐霞客從廣西進入貴州的“南線”,以及貴陽經遵義至四川綦江的“北線”。
面向30億人口的市場
將“古苗疆走廊”主干道的路線圖蒙在新版的交通圖上,可以發現它與今天的湘黔滇鐵路線、320國道線高度吻合。楊志強告訴記者,1926年通車的、可謂中國近代最早也是最長公路干線之一的滬昆公路,對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現今正在建設中的滬昆高鐵線路,選擇的也是這條路線。也就是說,與其他西南地區著名的文化線路相比,這是一條600年不衰的通衢大道。與古絲綢之路等線路相比,它通過的地區現在仍是中國“活態”文化保存最好、人口稠密、經濟活躍的走廊經濟帶。而這條道路通往的南亞、東南亞地區,擁有近30億人口的超級大市場。重振這條通道,建設中國與東南亞、南亞等國經濟文化大走廊,對于確實推進中國與周邊國家“互聯互通”的戰略方針,可謂意義非凡。
“古苗疆走廊”保留大量珍貴歷史文化遺跡
在今天看來,西南地區并非只有“苗族”,這條走廊為何要命名為“古苗疆走廊”,楊志強解釋說,之前也想過很多其他的名稱,最終定名主要基于兩個因素:一是“苗”作為中國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區的非漢族群泛稱之一,其最初出現即和這條驛道有關;二是“苗疆”這一空間概念形成、擴展及消退的過程都與這條驛道有內在因果關聯。
楊志強說,清代在西南地區工作仍被不少官員視為畏途,拒絕上任或在任上攜家逃跑的事件屢有發生。為此朝廷專門制定了“苗疆缺”這一制度,類似于今天的地區補貼。
100年前已引起學界注意
楊志強正在翻譯日本學者鳥居龍藏的一本書。100多年前,鳥居龍藏只身來到中國西南地區,進行了一次影響深遠的田野調查之旅。鳥居氏進入西南展開的人類學調查之旅,其所行路線都是過去連接內地與西南邊陲云南的驛道,尤其是“古苗疆走廊”的路線。可見在當時,這條線路已經引起了某些學界人士的注意。
楊志強等人在對“古苗疆走廊”進行的田野調查中,發現仍保留著大量的珍貴歷史文化遺跡。如黃平、施秉等縣市境內仍然保留著一些完好的古驛道線路,古橋、古井、古樹也留存不少,而且至今還在為生產生活發揮作用。在上塘鄉白巖村,一些居民家保留著從明清時期遺留下來的完整的四合院屋基、明代地磚及石凳、石墻壁等。這條線路還是明代以后東南亞通往中國內地的一條著名的國際通道。如明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徐霞客在他的游記中,曾記述了在貴州西部的安順附近邂逅來自東南亞的大象與“象奴”的情景;素有“黔東門戶”之稱的貴州省鎮遠縣城旁,有一座始建于明洪武年間的老石橋,橋中央修建的魁星閣上,留下“劈開重譯路,緬人騎象過橋來”之對聯。由此可以窺見當時這條連接東南亞的國際通道上交往頻繁的盛況。
直接促成貴州建省
今年是貴州建省601年。楊志強曾指出,明初,將元代在現今貴州省內設立的“八番順元宣慰使司”改為“貴州宣慰使司”,其地分屬在湖廣、四川、云南三省轄區內。
這條道路除了直接導致貴州建省外,也使得整個西南地區地緣政治格局發生了不小的變化:一是有學者撰文指出因這條道路的開通,云南省的政治及經濟中心由大理東移至昆明及曲靖一線;二是湖南建省或與之有關,因為學者們普遍認為湖南建省始于康熙三年(1664年)的“湖南巡撫”的設立,而“湖南巡撫”是由此前的“偏沅巡撫”易名而來。值得注意的是“偏沅巡撫”之設置早在明代已經出現,主要管轄范圍就是這條古驛道上偏橋(今貴州省施秉縣)至沅州(今湖南省芷江縣)一線的衛所,所以當時就曾流傳有“先有偏橋,后有湖南”之民諺。
楊志強指著一張《明代西南地區衛所分布示意圖》對記者說:可以明顯地看出,衛所(相當于今天的部隊師、團級編制)是沿著三條由內地入滇的驛道集中分布。其中“東路”沿線呈現出格外密集的線狀布局。而他們在田野調查中也發現,這些衛所的遺址大致按每60里一處的距離設置,“這基本上是人一天能走完的距離,如果在一個衛所沒有停留,當天是走不到下一個衛所的”。也就是說,衛所的設置充分考慮了維持這條道路通暢的需要。
責任編輯:ldm
(原標題:廣州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