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價拍品難再現 新水墨異軍突起
摘要:南方國慶長假期間,今年首輪藝術品秋拍的大幕在全球第三大藝術品拍賣中心——香港揭開。香港蘇富比、保利香港、中國嘉德(香港)3家拍賣行相繼開槌,分別取得29.4億
南方
國慶長假期間,今年首輪藝術品秋拍的大幕在全球第三大藝術品拍賣中心——香港揭開。香港蘇富比、保利香港、中國嘉德(香港)3家拍賣行相繼開槌,分別取得29.4億港元、8.22億港元、3.43億港元的成績。3家拍賣行表示,今年秋拍結果符合預期,但天價拍品缺席顯得差強人意。與此同時,由于精品資源的減少,不少國內拍賣行出現了“等米下鍋”的局面。在香港秋拍走俏的新水墨與70后當代藝術群體,為調整中的市場釋放出新的信號。
傳統書畫天價難現
今年香港秋拍上,中國書畫仍舊保持著優勢地位。中國書畫是香港蘇富比秋拍的“重頭戲”,包括張大千、齊白石、徐悲鴻、傅抱石、李可染等力作,專場總估價達2億港元,成交額4.67億港元,達到拍前估價的2倍之多。
其中,張大千作于1953年的工筆人物巔峰之作《驚才絕艷》經過多輪競價后,以6620萬港元成交。這幅仕女畫作品與去年北京嘉德春拍成交的《紅拂女》是“一稿兩本”的“孿生姊妹”。《驚才絕艷》的走俏,與張大千近年作品走勢一脈相承。去年拍出的《紅拂女》和《荷塘野趣》,均進入其作品歷史成交價的前10位。
在同時代的大師中,突破千萬元大關的拍品如鳳毛麟角。在嘉德和保利兩場拍賣中,齊白石、黃賓虹、徐悲鴻、潘天壽也有多幅作品超出估價的2至6倍成交,但成交價最高的也不過720萬港元。
有行家分析,這種現象一方面說明傳統書畫拍賣正在變得越來越理性,另一方面說明目前市面精品的稀缺。
新水墨與70后崛起
與傳統書畫的“悶局”相比,當代書畫部分出現了一絲亮色。
崔如琢的《百開團扇》以近1.3億港元成交。劉國松的《中懸一明鏡》以196萬港元成為全場最高成交拍品,高出估價近4倍。亞洲藏家對當代水墨藝術的興趣與需求,也與日俱增。
70后新秀的崛起,從側面表明目前的一些大腕作品,已超出了藏家的承受能力,導致越來越多藏家將目光投向年輕的群體。70后是改革開放過程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的作品更加關注內在觀念和情感的需求,更切合當代觀眾的心理。廣州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陳鏗認為,70后已使當代藝術超越了抽象和具象的界限,油畫、國畫、水彩、漆畫的元素也在走向融合。他們正在通過一種顛覆性的“視覺藝術”,向傳統的當代藝術語言發出挑戰。
中小拍賣行多元化求存
書畫精品資源“竭澤而漁”的局面,已是不爭的事實。有人甚至表示,今年秋拍正進入到10年來的“最難征集季”。拍賣公司甚至不得不登門拜訪,請藏家將藏品送拍。由于不少藏家都是在數年前的價格高位買進的,面對如今低迷的出售價,自然感到難以割舍。
對此,不少大型拍賣行都擴大了拍品的征集范圍。除了美國、日本的傳統資源外,他們還將觸覺延伸到歐洲和澳大利亞的多個國家和地區。香港蘇富比中國書畫部分取得的成績,就得益于發達的國際業務網絡。然而,大部分中小型拍賣行只能對這種技術上的優勢望洋興嘆。
“中小拍賣行跟著大拍賣行‘高大上’的步伐走,最終只能被拖死。”甘學軍認為,國內藝術品市場長期存在類別單一的問題,因而受到書畫精品資源減少的沖擊尤為明顯。他建議,拍賣機構應當增進市場參與的深度,而不應停留在規模的增長上。
一些本地拍賣公司也對今年秋拍作出了戰略調整。將在
“文獻本身是珍貴的史料,往往具有書法鑒賞價值,因而頗受關注。”精誠所至藝術品拍賣公司總經理陳綺雯說:“文獻鑒藏需要的專業眼光很高,稍有不慎就會收到贗品,拍賣行和買家都非常謹慎。”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