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大賽 百姓盛宴
摘要:“過癮,真過癮啊!我覺得每一場戲都很好。”今年65歲的黃國年是個十足的戲迷,一連看了7天的戲。11月12日晚9時許,當看完最后一場《帶著婆婆改嫁》,老人大呼過癮。
《對金刀》劇照。
□晚報首席記者 劉金霞 通訊員 程玉鵬 文/圖
“過癮,真過癮啊!我覺得每一場戲都很好。”今年65歲的黃國年是個十足的戲迷,一連看了7天的戲。
通過比賽,本屆大賽共評出文華演出金獎6個、銀獎6個、銅獎3個。
為全面展示我市文化體制改革成果和文藝院團改革后的演出水平,豐富和活躍全市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出人、出戲、出精品。”對本次大賽,市文化新聞出版局局長李林清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特色
人出彩 戲火爆
昨日,記者從市文化新聞出版局了解到,在本次參賽的15臺劇目中,有7臺屬原創劇目,如大型神話劇《盤古開天》、羅卷戲《對金刀》、大型豫劇《花堂淚》、豫劇《帶著婆婆改嫁》、越調《好人李國喜》等。這些劇目都編織了一個完整的故事、設置了一串感人的情節、塑造了一群鮮活的人物形象。
這些原創劇目為本次大賽增色不少,成為大賽的亮點。正如觀眾們所說:“如今富裕了,有戲看了,聽到了鄉音,心里舒坦。”
本次戲劇大賽不但老藝人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而且涌現出一批有基礎、有發展潛質的新秀。如《盤古開天 》一劇中飾演老嫗的鄧潔(老旦),聲域寬廣,高音似山洪暴發,低吟如泣如訴,以形帶聲,以聲傳情,以情傳神,神情兼備。正陽縣便民豫劇團的王敏,今年23歲,在《鍘刀下的紅梅》一劇中飾演劉胡蘭(青衣),扮相俏麗,表演大方,唱腔圓渾,吐字清晰,既演出了少年劉胡蘭的童真,又表現出了英雄少年的剛強。
平輿縣絲弦道傳承保護中心的胡永奇,在《德孝情》中飾演馬三(丑角),充分展現了丑角表演中的“痞、俏、逗、趣”4項特質及絕技絕活,美而不傻,丑中見美,給人以美的享受。
汝南縣羅卷戲傳承保護中心的郭朝峰,在《對金刀》中飾演孟良,唱念做打皆有戲。
除此之外,西平縣的胡秋紅、正陽縣的張松、遂平縣的李保成、泌陽縣的鄧恒、確山縣的戚文清等均有上佳表演。
精湛的技藝,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唱腔,精妙無比的做功,深厚的藝術造詣,深深地打動和感染著觀眾的心。而觀眾一浪高過一浪的掌聲,意猶未盡的品評,都是對演員精彩演出的最好回報。
“這屆大賽涌現出的新秀,將為我市戲劇事業的發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證。”李林清說。
盤點
傳統劇種大放異彩
“本屆大賽參賽劇目15臺,其中現代戲6臺、古裝劇8臺、神話劇1臺。”市文化新聞出版局副局長余新宏介紹,不論是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超過了往屆。這充分體現了本次大賽堅持現代戲、古裝戲、新編歷史劇“三并舉”的方針。
余新宏介紹,我市原有劇種18個,在“文革”時期,受全國統一演出“樣板戲”的影響,地方劇種日趨減少,前幾屆戲劇大賽,劇種只有2個, 即豫劇和曲劇。本次大賽劇種增加到5個。
談起劇種增加的原因,余新宏介紹,這主要得益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地方劇種的發展,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申遺。如汝南羅卷戲《對金刀》在參賽之前,已經被批準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省級“非遺”項目調演中獲得金獎;平輿縣絲弦道在參加本次大賽前,尚無一部大戲,只是在小戲調演中獲得獎勵。
“15臺劇目中2臺是反映尊老敬老的,2臺是反映天中民間傳說的,1臺是描寫我市英雄模范人物先進事跡的,2臺是傳承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均有著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現實意義。”余新宏說。
第五屆戲劇大賽首場《好人李國喜》是以全國道德模范李國喜為生活原型創作的越調現代戲。劇中李國喜生前以雷鋒為榜樣,毫不利己,樂于助人。關鍵時刻李國喜用生命在冰冷刺骨的河中成功救出3人,他卻英勇犧牲。他的英雄壯舉感動了國人。
越調《好人李國喜》整臺演出始終貫穿英雄李國喜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每個故事都激人奮進,催人淚下。演出過程中,觀眾不時報以熱烈掌聲。
“我想都沒想過會在自家門口看到這么高水準的演出。”觀看《好人李國喜》后,戲迷王后說。
收獲
國有院團華麗轉身
2012年8月,在社會大環境的推動下,我市國有文藝院團進行體制改革,全市8個縣、區級劇團取消事業單位編制,正式轉為企業。改制后,沒有了財政供給,靠劇團自己闖市場。3年過去了,他們日子過得怎么樣?
本次大賽回答了這個問題。驛城區豫劇團、雜技團撤銷后,成立了駐馬店天驛晟景演藝有限公司,下設戲劇事業部和雜技部,建立起新的體制和機制。戲劇事業部發展很快,投入30萬元購置了一批先進的燈光音響和服裝道具,引進36名舞臺藝術精英,恢復經典劇目23部,年演出近200場。
接到市政府關于舉辦戲劇大賽的通知后,該公司又投入40萬元,創作排演了大型豫劇《盤古開天》。大賽評委在觀看該劇后的座談會上說:“這才是一臺真正有藝術追求的戲,一臺真正綜合體現舞臺藝術的戲,一臺真正文武兼備的戲,一臺真正以歌舞演故事的戲,一臺真正展示國有劇團改革成果的戲。”
在我市享有盛譽、在省級賽事中多次榮獲大獎的上蔡縣豫劇團,2012年改制后,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在年巡演200多場的前提下,為本次大賽創作排演了大型豫劇《花堂淚》。
該劇以清嘉慶年間,上蔡縣東岸鄉劉莊村民婦蘇玉霜,不幸青年喪偶,守節孝親,名傳百里,縣令上奏,萬歲得知,為揚大孝,傳旨旌表的故事而創作。該劇旨在通過感人的情節,展現人間至善至美的形象,有著強烈的現實意義。
西平縣豫劇團、確山縣豫劇團、遂平縣豫劇團、泌陽縣曲劇團等同樣解決了改制后的生存和發展問題,在本次大賽中均獲得了名次。鐵的事實表明,文藝院團改制是件好事。
與我市國有文藝院團華麗轉身對應的是民營劇團的異軍突起。據不完全統計,近兩年我市民營劇團由原來的80多家發展到130多家。本次大賽參賽的15個團體中有7家為民營劇團,而且在大賽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大有與國有文藝院團分庭抗禮之勢。
創新
大賽變成“惠民演出”
“本次大賽,按照中央八項規定的要求,在大賽機制上,與往屆相比進行了大膽創新。首先,為節約經費,取消了開閉幕和閉幕式。其次,改往屆集中在市里比賽為以縣為分賽區,文藝團體不出家門,在縣影劇院就可以參加大賽,使大賽變成‘惠民演出’。”李林清說。
本次大賽除設立由專家組成的評委會外,還創新打分方法,改以往的賽后打分為現場打分,即觀看每場演出后,每位評委立即打分。這杜絕了人情因素對打分的影響。
第五屆戲劇大賽雖然曲終人散,但一場場劇目已經印在廣大戲迷們的腦海里。
30多天來,演員演得精彩,觀眾看得入迷。大賽期間,每臺劇目的演出現場總是人頭攢動、熱鬧非凡,有些演出場次一位難求,許多觀眾是站在過道里看完整場演出的。
特別是比賽評獎結束后的6天展演,每場演出都是座無虛席,演員和觀眾同喜同悲。
本次大賽不僅豐富了廣大戲迷的文化生活,培養和發現了一批優秀的戲曲人才,而且弘揚了優秀的傳統文化,促進了戲曲藝術的交流,進一步推動了駐馬店文化發展。
“這些天的演出很精彩,帶給我們很高的藝術享受!優美婉轉的唱腔、舒展自如的表演,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對本次大賽,我市著名編劇周明理說,“只有讓戲劇走入民間,走到人民群眾中去,它才有生存的意義和價值。只要在傳承的基礎上發展,戲曲藝術就不愁沒有前途。”
戲曲藝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也是優秀民族文化得以傳承的重要形式。對于一座城市來說,傳承好、保護好它,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才能更加多元化,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才能更加深厚。
責任編輯:ldm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