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協雙月協商座談會發言摘登
摘要:利用多種形式發展教育體育事業——市政協雙月協商座談會發言摘登 編者按 教育體育事業事關民生,事關人民群眾福祉,與每個家庭息息相關。隨著我市城市人口的增
利用多種形式發展教育體育事業
——市政協雙月協商座談會發言摘登
編者按 教育體育事業事關民生,事關人民群眾福祉,與每個家庭息息相關。隨著我市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鄉一體化的發展,人民群眾對教育體育事業的發展越來越關注,要求也越來越高。如何更好地利用多種形式進一步推動我市教育體育事業發展、滿足百姓需求,從而讓人民群眾更好地享受改革開放成果顯得更加重要。
近日,市政協召開雙月協商座談會,組織部分市政協委員、群眾代表,邀請市教育局、市體育局負責同志,就“利用多種形式發展教育體育事業”開展討論與協商,為推進我市教育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獻計獻策。
座談會上,與會人員圍繞我市教育體育事業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談了各自的意見和建議,對如何“利用多種形式發展教育體育事業”進行了協商討論。
為全面反映座談會成果,駐馬店網現摘登座談會上部分市政協委員的發言,以饗讀者。
廣泛利用社會資金發展教育事業
市政協委員 雷大中
多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我市教育事業獲得了較好較快發展,特別是全市民辦教育實現了規模、結構、質量、效益等方面的協調發展。至2013年年底,全市共有各級民辦學校、幼兒園841所,在校生37.2萬人、教職工1.9萬人,在編教師3800多人,固定資產35億多元,校舍建筑面積250多萬平方米。我市連續4年被評為“民辦教育先進單位”。但是,我市民辦教育發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夠。二是市、縣區之間民辦教育發展不均衡。三是民辦教育教師隊伍不穩定。四是政府對民辦教育的管理有待加強。
筆者建議,各級黨委、政府要重點做好如下工作:
一是要抓好現有各項政策的貫徹落實,要加大政策執行力度,認真解決好政策落實不到位的問題。
二是政府要用改革的思維為各種社會資本進入教育領域創造良好環境和便利條件,要辦實事、重服務,努力營造社會資本進入教育領域的良好環境。
三是要結合市情、縣區情研究相關鼓勵措施和政策。如民辦學校享受和公辦學校同等待遇,對熱心支持教育事業發展的民營企業和個人要進行宣傳、鼓勵或記功表彰等。
四是對于社會資本參與發展教育事業,政府在重視的同時要加強指導,使之健康有序發展。
利用校企合作辦好公辦職業學校
市政協委員 付繼勇
職業教育是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為職業教育的健康快速發展作出了系統規劃,指明了發展方向。《決定》指出:“堅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強化教學、學習、實訓相融合的教育教學活動。推行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工作過程導向教學等教學模式。加大實習實訓在教學中的比重,創新頂崗實習形式,強化以育人為目標的實習實訓考核評價。”這為校企合作、校醫合作提供了政策依據和法律保障。
對于如何利用校企合作辦好公辦職業學校,筆者認為:
第一,衛生類學校如果沒有附屬醫院就缺少學生實訓和培養“雙師型”教師的主陣地,不能強化教學、學習、實訓相融合的教學活動。因此,筆者認為,我市衛校要建立自己的附屬醫院。
第二,請衛生主管部門考慮制定醫院主治醫師以上人才到學校兼職代課的辦法,并將到學校兼職代課情況作為其業績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醫院主治醫師以上人才到學校兼職代課可以把臨床最新醫學動態在教學過程中傳遞給學生,使學生的專業技術水平達到現有醫護水平要求。
第三,當今中國社會人口進入老齡化階段,人們對健康服務的需求越來越迫切,社會化服務分工越來越細,現有的醫療衛生保障體系難以完全覆蓋,衛生類職業學校可以按照市場的需求進行護工、月嫂、育嬰師等健康服務行業人才的培訓。
第四,衛生類學校可與知名人力資源培訓公司聯合,同時吸納社會閑散資金聯合辦康復保健中心、托老養老服務中心等,聯辦實體可以作為學校的實訓基地。
推動我市民辦教育健康持續發展
市政協委員 馮志合
近年來,我市民辦教育發展迅速,形成了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但民辦教育在發展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民辦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管理問題。目前,我市沒有獨立權威的民辦教育管理機構,政府部門與部門間缺乏協調溝通,造成民辦教育監管中存在一些問題。
第二,師資問題。師資隊伍不夠穩定、流動性大,導致教育教學工作缺乏穩定性,對學生的教育缺乏長遠規劃,不利于教育質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學校的發展。
第三,經費問題。民辦學校創辦者投入巨額辦學資金,但受生源競爭制約,收費標準提高的空間越來越小,投入與回報之間的失衡嚴重影響了創辦者投資辦學的積極性。
二、民辦教育發展的有關建議
第一,增設管理機構,加大管理力度。首先,應設立一個權威并且相對獨立的社會力量辦學管理機構。其次,應完善與民辦教育有關的各項法律法規建設,將民辦教育管理納入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
第二,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穩定的教師隊伍。要允許公辦學校教師去民辦學校任教,民辦學校教師與公辦學校教師享受同等待遇,合理優化教師資源,給規模較大的民辦學校一定的教師編制,允許在一定規模民辦學校中工作、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教師,按規定參加事業單位養老保險。
第三,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鼓勵民辦學校多方籌措資金。對民辦教育給予適當的財政資助,民辦學校也要通過多渠道融資。
設立發展基金 助推農村基礎教育發展
市政協委員 羅新芳
近年來,我市農村基礎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績,但農村教師職業吸引力低、優秀人才流失嚴重的問題不容忽視。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農村學校生活環境艱苦,居住條件差。二是農村教師的福利待遇低,生活壓力大。筆者建議一些企業集團設立“希望工程燭光獎”基金,獎勵長期堅守崗位、默默奉獻的鄉村優秀教師。
一、基金的籌措和管理方式
筆者建議,通過政府倡導采取優先貸款、支持企業參與光彩事業的方式,鼓勵企業為基金會投放資金,基金由公益部門管理,教育主管部門報批使用,企業參與全程監督。
二、基金用途
一是建設農村中小學教師周轉房,通過改善居住和生活條件,保障鄉村教師安心從教。要在農村學校按照定編修建具有公寓性質的教師周轉房,提供給非當地的教職工居住。宿舍的產權屬于學校,教職工可以廉租或無償使用。二是獎勵、補助農村教師,鼓勵鄉村教師長期在農村安心從教。設立“農村長期任教奉獻獎”,每年獎勵300名至500名辛勤耕耘在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戰線的優秀鄉村教師,給予他們3000元至5000元獎勵;對在農村中心校工作的教師每月增發100元的津貼,對在農村教學點工作的教師每月增發200元的津貼,以此鼓勵更多的優秀教師扎根農村教育,推動農村教育事業發展。
校企合作辦學 實現共同發展
市政協委員 郟寶紅
當前,職業教育還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存在結構不盡合理、質量有待提高、辦學體制機制不暢等問題。目前,人才市場普遍存在著供求矛盾,一方面企業招聘不到合適的人才,另一方面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是學校與企業合作辦學,改革傳統的培養模式,實現校企共同發展。
我市現有的校企合作,還存在企業積極性不高、長效合作機制尚未建立等問題,仍停留在簡單接觸、各自為戰等淺層次的合作上。
針對我市職業教育現狀,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大力推進校企深度融合,積極探索引企入校。建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政府獎勵制度,推動校企合作。
二是改革辦學體制,允許公辦職業院校采用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方式辦學,探索政府、企業、行業協會、學校等以土地、資本、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辦學并享有相應收益。
三是引進一批市外知名職業教育機構到我市合作辦學,不斷提高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和服務力。
四是鼓勵發展民辦職業教育。經批準舉辦的民辦職業院校,在建設用地、項目安排、資金配套、評先獎優、學生資助、稅收、銀行貸款等方面與公辦學校同等對待,在學費減免方面要嚴格執行國家和我省的有關政策。積極創造條件,保障民辦職業院校在引進人才、接收高校畢業生、教師教齡和工齡計算、教師職務聘任以及表彰獎勵等方面與公辦學校享有同等待遇。
五是加強對民辦職業院校的指導和管理,引導民辦學校依法辦學、健康發展。
提升黃淮學院校企合作聯盟內涵建設
市政協委員 李 楠
近年來,黃淮學院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教育”、“人才”兩個規劃綱要,強力推進學校轉型發展,構建合作發展聯盟,推進校企合作,按照“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項目共擔、互惠多贏”的原則,與160多家政府機構、行業企業、科研院所等成立合作發展聯盟。
通過近幾年的努力,黃淮學院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應用型辦學道路,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好評。同時,黃淮學院校企合作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不高。 二是校企合作的體制機制沒有建立。校企合作的常規機制沒有建立,可持續性不強。三是校企合作中學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可持續的職業發展能力與企業的需求還有很大差距。四是校企合作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對于如何進一步提升黃淮學院校企合作聯盟內涵建設,筆者建議:
第一,政府應出臺相關優惠政策,調動企業的積極性。根據國家、省、市相關法規,制定企業參與學校人才培養的鼓勵和扶持政策,如地方稅收優惠政策、實習實訓安全責任分擔政策、頂崗實習工傷保險補貼制度、企業兼職教師課時費補貼制度、實訓耗損補貼制度等,促進校企合作,可以成立駐馬店市校企合作理事會,理事會由人力資源部門、財政、稅務、商貿、產業、科技、教育等部門相關負責人、學校負責人、相關企業負責人組成。
第二,政府應鼓勵學校深化教育改革,積極參與探索校企合作模式。
第三,引導企業轉變觀念,積極參與校企合作。
積極發展全民健身事業
市政協委員 姜福君
近年來,我市以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為牽引,積極舉辦各種群眾性活動賽事,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健身愛好者的積極參與,取得了良好社會效果。
但是,結合實際來看,我們在開展全民健身活動中還存在問題。一是鄉鎮器材到位,但健身意識不強。二是器材損壞率高,配備的數量上有缺口。三是部分社團、協會作用發揮欠缺,部分社會、協會甚至常年很少開展活動。四是健身人群多、社會指導員少,不能滿足全民健身的需求。五是社會指導員作用發揮欠缺,社會指導員職責意識淡化,體育進社區工作的開展還有待加強。六是一些體育項目場地嚴重不足,一些體育項目場地面積小、結構不合理,不適合大型比賽。七是資金缺乏。一些活動因為資金的原因未能實施。
對于如何積極發展全民健身事業,筆者建議:
一是加大宣傳力度,營造全民健身的濃厚氛圍。要充分利用報紙、廣播、手機短信等進行全民健身活動的宣傳,使廣大群眾充分認識到健身的極端重要性。
二是加大資金投入,讓全民健身活動有器材、有場地。要積極向上級部門申請專項資金,主動與城建、規劃等部門協商,爭取活動場地。同時,要多渠道、多形式爭取地方資金投入到全民健身事業上來。
三是加強管理,確保器材的完好率。對社區、廣場等配備的健身器材,建議按照屬地管理辦法,原則上要求受建單位進行管理,相關部門負責對損壞器材進行維修和更換,共同維護好健身器材。
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全民健身
市政協委員 禹 靜
隨著全民健身運動的深入開展,體育運動不斷走進千家萬戶,逐漸成為現代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近幾年來,政府對全民健身活動的配套建設,有效改善了群眾的鍛煉條件,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但隨著公民健身意識的日益增強,現有的公共健身場地、設備、器材等與群眾健身需求相比已經明顯不足。全民健身不僅是政府的事情,更是社會的事情。我們要注重政府引導、社會介入、全民參與,讓社會力量逐步成為全民健身活動的主導力量。事實上,現在的沿海城市如廣州、上海、深圳等,社會力量已經成為主辦群眾體育的一支生力軍,有志于參與全民健身活動的企業也逐步擺脫了以前單一贊助活動的模式,開始主辦全民健身活動。
筆者建議,政府在發展全民健身事業中,除了加大基礎設施投入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對社會力量的引導工作,引導的重點要放在舉辦活動上。要引導、鼓勵、動員社會知名企業承辦或主辦各具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動,要讓企業由以往的贊助活動轉變為主辦活動,由以往活動中的“配角”轉變為活動中的“主角”。要提升活動的內容和形式,不能局限于以前固定的開幕式,要舉辦更具內涵、更具廣泛社會效應的“啟動儀式”,讓全民健身活動的全部過程成為舉辦方巨大的宣傳平臺,讓主辦方能夠從中獲得極大的宣傳收益,從而自愿參與其中。
筆者認為,社會力量參與全民健身具有多重意義。第一,企業通過這種方式回饋社會,宣傳企業文化、理念的同時,實現了自身的社會價值。第二,社會力量的介入有利于政府職能的轉變,體育部門可以因此節約精力和經費,由“辦體育”轉變為“管體育”。第三,政府與社會力量強強聯手,讓廣大群眾更加受益。
加快建設我市社會公共體育場地設施
市政協委員 柴祥德
當前,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變,我國居民工作和業余生活中的體力活動不斷減少,肥胖、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已成為我國居民常見的健康問題,亞健康群體不斷擴大,各種心理疾病發病率迅速攀升,居民健康問題令人擔憂。改善健康狀況,關鍵是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其中最有效的辦法是動員和組織廣大群眾參與體育鍛煉活動。
一、我市目前社會體育設施現狀
目前,我市廣大市民的體育鍛煉意識不斷增強,各種健身活動蓬勃開展。市委、市政府近年來興建了廣場、小游園、健身設施等,增加了人們休閑健身的去處。但是,我市目前的社會公共體育場地、設施與人們日益增長的健身需要的矛盾越來越突出。
二、加快發展我市市區社會體育事業的建議
一是要抓緊制定《駐馬店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二是認真執行從城市住房開發投資中提取1%作為社區公共文體設施建設專項資金的政策。三是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投資開辦經營性健身活動中心。四是對于捐建社會體育場館的個人和單位給予冠名權。五是提高各類體育設施利用率。六是健全群眾身邊的組織,加強對群眾體育活動的組織和指導。
發展體育事業,要靠政府支持和社會廣泛參與。在我市目前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動員社會各界力量支持我市體育事業,能夠彌補我市財力不足、投入有限的現實狀況,從而加快我市體育事業的發展。我們要加快建立各類單項體育協會,發展各類體育社團等,不斷培訓和擴大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形成以體育協會、健身俱樂部和社會體育指導員為主體的全民健身新體系。同時,體育部門和社區、辦事處等要有計劃地舉辦各類培訓班,加強對體育工作人員、社會體育指導員及體育積極分子的培訓。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