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官廟學校見證小李莊歷史
摘要: □晚報記者 李玉榮/文 閆宏偉/圖到驛城區順河街道小李莊,要路過三官廟學校。11月22日,記者到小李莊采訪時,被三官廟學校門口一棵棵古老的柏樹吸引。這些柏樹猶如一個
□晚報記者 李玉榮/文 閆宏偉/圖
到驛城區順河街道小李莊,要路過三官廟學校。11月22日,記者到小李莊采訪時,被三官廟學校門口一棵棵古老的柏樹吸引。這些柏樹猶如一個個鋼鐵戰士,靜靜地守衛著小李莊。古老的柏樹,見證著小李莊的歷史,也記錄著小李莊人的鄉愁。
三官廟學校因三官廟得名
小李莊周圍有一些依稀可見的寨子。該村80多歲的司紹漢老人告訴記者,清朝時,為了防御外來侵略,村里一個財主在村子周圍修建了寨子,把小李莊包圍起來,讓村里人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
在中國上古時代,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禮儀。財主在寨子里修建了一座廟宇,在廟里供奉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傳說天官為唐堯,地官為虞舜,水官為大禹,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因此,該廟就叫三官廟。
這座廟宇是木磚結構,坐北朝南。中軸線上依次為南門、中門 、大殿等,大門如同牌坊。大門口兩邊各有4間小殿。院內大殿兩側各3間小殿,是一座較完整的小型寺廟。
同時,在三官廟的院內和大門外栽有許多柏樹和楸樹。廟宇幸存多年,后來這個財主衰敗,廟宇無人管理。
1936年,村里有個叫司紹修的識字人在廟里辦起了私塾,招收學生。私塾原名為“確山縣三官廟完全小學”。1949年政府接管后,更名為“三官廟學校”。
古老的大門承載著學校的歷史
如今的三官廟學校,門前有兩排四季常青的柏樹。司紹漢老人指著學校大門外的樹木告訴記者,大門兩側是兩棵楸樹,就是當時建廟時種下的。記者看到,兩棵楸樹至今還枝繁葉茂(如圖)。學校大門前的兩排柏樹也是當時種下的,共有10棵。
據小李莊村委主任司建良介紹,他小時候經常和同學住在大殿里。后來到70年代,大殿被扒掉。
據小李莊黨支部書記陳國俊介紹,共產黨員夏星奎(河南省原副省長王國華的戰友)曾在三官廟學校以教書為掩護進行革命活動,為學校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學校培養了大批人才,民國時期在校學生有200余名。建國后,學校發展到18個班,小學、初中在校生近千人,一些確山、汝南、遂平、上蔡等地的青少年也來此就讀。
1994年,古老的教室頻于倒塌,該校畢業生、曾任駐馬店行政公署副專員的張恒志首先捐款1000元,倡議集資、捐款建教學樓。地區教委、鄉政府以及小李莊、小陳莊兩個村群眾積極響應,1997年,一座由12個教室組成的新樓落成。
司建良說,三官廟學校無論經過怎樣的變遷,仍保留了最初的樣子,古老的大門承載著學校的歷史。
小李莊出了幾十位企業家
據村民們介紹,小李莊人一向熱情、好客、能干,當時的劉鄧大軍路過小李莊時,村民們爭相送水、送糧、送鞋。
“現任江蘇省團省委副書記的司勇就是小李莊人,曾在三官廟學校就讀,他是清華大學研究生。”司建良說,小李莊村民司華民發明的汽車備胎防盜懸掛器等多項產品獲得了國家專利。
“如今,小李莊出了幾十位企業家。他們為家鄉的學校捐款、為村里修路,給村里做了很多好事。”司建良說。
“咱種的西紅柿不愁銷。”一村民一邊忙著將剛采摘的西紅柿過磅,一邊樂滋滋地告訴記者。記者放眼望去,一座座白色的塑料大棚,讓世代種地的小李莊村民逐漸富裕起來。
記者看到,村子里還種植了桂花樹,如今儼然成了一個桂花園,是市民休閑的好去處。
“小李莊村民的日子會越過越紅火。”陳國俊告訴記者,小李莊按照相關政策,對村莊進行了總體規劃,住房、道路、給排水、能源等都有科學合理的設計。
責任編輯:df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