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溪冶爐城的傳奇
摘要: 在古棠溪冶爐城的東北,有一個叫鐵爐合莊的村子,是古代與冶爐城比鄰的一個鑄劍城邑,即史書上記載的合伯城,也叫作合賻。相傳冶爐城中有位制作劍鞘的木匠有手絕技,破
在古棠溪冶爐城的東北,有一個叫鐵爐合莊的村子,是古代與冶爐城比鄰的一個鑄劍城邑,即史書上記載的合伯城,也叫作合賻。相傳冶爐城中有位制作劍鞘的木匠有手絕技,破木而分,吹氣即合。那劍鞘一律用棠棣木,光滑細膩,堅實耐久,且愈用愈起明發亮。但是,如何破木而分,吹氣而合,不少木匠花費心血,也難得絕技,不知其中奧妙。
這木匠原來種梨樹為業,曾為之下過不少功夫。他與樹木有緣,綠葉有情,那林木都聽命于他。所以制鞘不成時,他說:“舍吾而無旁人也。”果然三蒸四烤,七日成鞘,便在合伯城內專事鞘業。他每七日成一鞘,不能滿足需求,城候便令逼,這木匠不聽命,便悄悄出城,自與一位劍匠結合,他們一劍一鞘,不謀而合。即,劍匠制劍或長和或短,或單或雙,他們兩人事先并未相商,結果制成后劍和鞘十分吻合。什么原因,連他們兩人也說不清楚。更奇怪的是,劍成鞘也成,同時同刻,一配即合。有一次,據說劍匠制作的是裝進一個鞘里的雙劍,其厚度與長度都一返往常。這木匠制作的則是單鋒的劍鞘,他們依舊是同時作,同時完成,最后各自拿了劍和鞘相配,不長不短,不寬不窄,劍與鞘正好吻合。劍匠、木匠大為吃驚,誰知,將劍插入鞘內后,再次抽出來一看,雙劍成了單劍,長出的自己縮短了,厚出的自己變薄了。
劍匠說木匠神力,消息傳出,城侯又請木匠回合伯城。木匠說:“一鐵不木,一劍一鞘怕是我跟別人再也合不來了!”一些心細的劍匠和木匠聽說木匠神工,紛紛前來探個究竟。有的暗中觀察木匠的秘密,只見他就那么解木鋸條,單刀鏤刻,合劍鞘時吐口唾沫,吹口氣,成了。有不少人回去后仿效,都不成,還壞了不少材料,于是,更覺得這木匠神。
木匠沒有娶妻,只撿了一個小女兒。小女兒長大對父親很有孝心,木匠活108歲,臨終,女兒求爹傳授合鞘密方,木匠撫摸女兒的頭,只吹了口氣。女兒埋葬了父親,好長時間,覺得胸悶憋氣,夜不能寐。終有一天早晨便呼叫:“鐵木——合裝,鐵木——合裝!”誰知,她這一喊,制鞘的木匠便合了鞘,制劍的鐵匠便成了劍,而且各息照應,鑄什么劍,有什么鞘,并且不謀而合。
有一次一位劍匠和一位木匠打賭,說:“若是我鑄成劍,你制不成鞘,當罰。”木匠說行。正巧,天下雨,木匠的木頭不干,很犯愁,木匠就去熄鐵匠的爐火,結果越熄越旺,紅光滿天。正下的雨住了,現出烈日。劍匠成劍卒,木匠成鞘而斃,留下最后一劍一鞘,那便是留傳后世的合伯之劍。鐵爐合莊至今猶存,據說原為二村,一曰鐵爐,一曰合莊,即現在的鐵爐合莊,想來和傳說中的“鐵木合裝”一致當然還有別的傳說。
這一帶的村子,如鐵方崗、苦朵李(哭童李)等,都有與冶鐵鑄劍有關的傳說故事。鐵方崗說是一座爐渣山,夜夜子時著火,火光熊熊,映亮夜空,上前看看,摸摸,不熱不燒,便說是金子在泛光。村人想得到,便去挖,結果插上鍬,刨下镢,全都長在上面,挖者愈多,長的愈多。哭童李是一個姓李的哭小兒,小兒祭爐而死,他日日哭,夜夜哭,又哭回了兒子。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河南文化產業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