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陽縣夏莊古民居探訪
摘要: □晚報記者 高琳琳 郭建光 /文 高琳琳/圖6月初,本報記者到泌陽縣官莊鄉夏莊村采訪一座清代民居,由于居住在此的有關人員不在家,被迫中止了采訪。回報社后,我們翻
□晚報記者 高琳琳 郭建光 /文 高琳琳/圖
6月初,本報記者到泌陽縣官莊鄉夏莊村采訪一座清代民居,由于居住在此的有關人員不在家,被迫中止了采訪。回報社后,我們翻閱資料,走訪市文物保護部門,發現分布在我市一些縣區的古民居還有好幾處,如正陽的袁家大院、上蔡的百尺寺明代民居、陳莊明代民居等。
于是,我們便計劃對這些古代民居逐一造訪,綴字成文,以饗讀者。
此時已近傍晚。那一片當今少見的青磚青瓦老房,掩映在綠樹林中。在周圍現代民居建筑的映襯下,老屋顯示出幾分莊嚴肅穆。清澈的龍水河從夏莊村南部蜿蜒而過,也使該村透露出幾分生氣。
夏莊的清代建筑群構成的古民居能吸引記者的采訪,除了老屋的古舊與神秘之外,亦不乏這條小河的誘惑。
探訪“張家大院”
夏莊古民居被當地村民稱為“張家大院”。大家都知道這是清代建筑,但具體哪年哪月建成,沒有一個人能說得準。
“張家是大戶人家,從房屋建造規模就可以看出來,只可惜現在保存得不夠完整。”在夏莊村支書黃富海的帶領下,記者走進了這座原是四進的民居院落。
這座院落目前還可以看到三進的院子。前院(即一進院)建筑已垮塌,僅剩下殘垣斷壁。二進院是主人家的正房,是帶廂房的合圍式建筑。該院的“堂”內仍住著一戶葉姓人家,房屋保存尚好。
仔細觀看,從磚縫到廊檐再到椽梁,設計巧妙,做工精細,其檐、柱、脊、壁各處都是精雕細刻。在這座房屋的檐頭上,“清道光年間”字樣尚可辨認,但沒有具體年月的標示。
正門左右兩側的廊柱上鐫刻著一副對聯:“人只此人不作圣便作狂中間難立腳,學須就學不日進則日退何日始回頭。”村民說,這是張氏家族的治家格言。
從字面看,這是一副充滿人生哲理的對聯,對樹立理想、抱負來說不無益處。正是在這種“不作圣便作狂”的立家指導思想的支配下,張家才培養出幾位有爵位的官員和大將軍,使張氏家族輝煌一時。
這個院子的東西廂房雖保存完好,但已經無人居住。
第三進院子只剩下一座正房,村支書黃富海家在這里居住。這座房子除屋頂還是古建筑風格外,墻體、立柱均已換成現代建筑材料。
來到這座房屋的后面,地面上沒有建筑的痕跡,也就是說所謂的第四進院,已經蕩然無存。
夏莊的這座古建筑群坐北朝南,共有東西兩個大院。西院為主院,稱“轅門院”,東院稱“廣亮門院”。兩院均分四進,南北長
通觀整個院落,古香古色,渾然一體。雖已年久失修,但那“青磚紅柱琉璃瓦,雕梁畫棟九龍閣,五脊六獸立檐頭,雙獅把門威自生”的風采還清晰可見。
王老漢在此抗日
“張家大院”宛如一幅古樸的油畫,靜靜地佇立在村子中央,被蔥郁的樹木及村民的房舍包圍。如果不是目睹,記者怎么也不會相信在這個普普通通的村落里還有一座風格絕美的古建筑群。
據村民介紹,建造這座房屋的張氏祖先明末清初遷入本地墾荒,張家大院康乾年間開始興建,道光至咸豐年間進行了大規模的增建和改建,到清朝末年還有小北樓未竣工。張家最發達時有120犋牛(1犋牛合100畝地)。
這處歷經300余年風雨的房屋,從上世紀30年代起幾易主人。
上世紀30年代,鄂豫邊省委的一些領導同志曾先后在此居住。其中宣傳部部長王國華(即王老漢)在此居住時間最長。他們在豫西山區不斷騷擾日本侵略軍,打了好幾個漂亮的勝仗。
1945年前后,國民黨68軍軍長劉汝明把這里當作臨時住所。劉汝明曾鎮守此地,上山剿匪。解放戰爭爆發后,他曾奉令與解放軍作戰。
新中國成立后,這里曾是夏莊公社的辦公地,后來成為大集體的倉庫。之后,分給了居住條件差的十幾戶貧下中農。“文革”時期,這座古院落的墻壁上繪制了多幅毛澤東頭像,印有《毛主席語錄》。
村民們說,“文革”時,房子上的雕花等被損毀不少。記者從坍塌處看到,這是典型的豫南民居建筑——磚包外墻,在土垛墻外邊砌青磚,顯出房主既注重節儉又追求外觀。
在張家大院的古宅里穿行,腦海里不時閃過一幅幅談吐文雅風度翩翩少年和衣飾華美彬彬有禮女子的畫面。
歷經滄桑的張家大院,大多房屋的墻體都被風雨剝蝕得不像樣子。那坍塌的墻壁,滿地的碎磚斷瓦,記錄著以張氏家族為代表的人事風物的興衰。
一棵桂花樹,飄香一個村
一棵桂花樹,飄香一個村。這是張家大院留給夏莊人的最深記憶。
“當時大院里有一棵桂花樹,一個人雙手抱都抱不住。每到桂花盛開時節,整個村里都能聞到桂花香。” 黃富海說,這是他童年時的記憶。那棵桂花樹就在張家大院西院二進院的大門左側。黃富海說,當年他和小伙伴經常爬到樹上玩耍,還摘桂花讓母親做桂花糕吃。
作為貧苦農民,黃富海等村民于1948年被共產黨的地方政府分配在張家大院居住。風風雨雨幾十年,十幾戶人家誰也沒有離開過大院。只是近一二十年間,由于房屋年久失修,一部分已被戶主扒掉重建,至今僅剩下四五戶群眾仍居住在古屋中。
整個張家大院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就是西院二進主屋。采訪當天,記者見到了在主屋居住的葉寶財。葉寶財家幾輩人一直住在這里,儼然和老房子融為一體。
“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找不到會修理這房屋的人,我又不愿扒掉重建,只能和它們相依為命。”葉寶財說,因為老房子建筑精美,他們一直想方設法進行維護,也曾有人勸他將舊房扒掉建新房,可他寧愿住在破舊的古屋里,也舍不得毀壞一磚一瓦。
就這樣,葉家人在這座古老的房屋里一住就是幾十年,與古屋產生了深厚的感情。他們不斷修繕房屋,盡力保持房屋的原貌。葉寶財說,前些年聽說這房子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上邊”還撥了錢,但他們并未見到。葉寶財擔心,僅憑自己的能力,不知道還能讓古屋保存多少年。
責任編輯:ldm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