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志遠 為民逐夢腳不停
摘要:記者 吳振海 丁 振一個村黨支部書記,執著于發展循環經濟、高效農業、生態農業,靠著敢為人先的創新理念,把廢棄秸稈經科學處理后發展食用菌產業,點草成金,從而使該村成為
記者 吳振海 丁 振
一個村黨支部書記,執著于發展循環經濟、高效農業、生態農業,靠著敢為人先的創新理念,把廢棄秸稈經科學處理后發展食用菌產業,點草成金,從而使該村成為遠近聞名的香菇種植基地,帶富了一方百姓。該村先后被團中央授予“青年創業就業見習基地”,被中國科協、財政部授予“全國科普興村惠農先進單位”,被中國食用菌協會授予“全國小蘑菇新農村建設百強村”,并被省、市、縣命名為“五好”村黨支部、“省級生態文明村”。他個人也先后獲得了省、市、縣“優秀農村實用人才”、“農民致富能手”、“鄉土拔尖人才”、“優秀共產黨員”、“人民公仆”、“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
他,就是西平縣柏苑街道辦事處道莊村黨支部書記康志遠。
近日,記者在西平縣柏苑街道辦事處道莊村雙孢菇生產基地里切身感受到了菇農豐收帶來的喜悅——菇農不時將一筐筐雪白鮮嫩的雙孢菇從菇棚抬出來,倒進門口等候的機動三輪車里。待裝滿后,滿面春風的菇農便開著車向收購點駛去。等候、過磅、結算……一會兒工夫,一個個菇農手里便拿到了一疊厚厚的百元大鈔。
“我們村能有今天,多虧了康志遠書記。” 在道莊村采訪,村民如是夸贊他們的好書記。
柏苑街道辦事處道莊村位于西平縣城北郊,共有5個自然村、11個村民組、2584人,耕地面積1740畝,人均耕地只有0.67畝。過去,不少農戶致富沒門路,守著半畝多地過苦日子,經濟十分困難。
2002年初,康志遠接任道莊村黨支部書記。為改變道莊村經濟落后的狀況,他帶領村“兩委”班子外出考察,經過反復考察論證,認為利用廢棄的麥秸和牛糞生產雙孢菇是一項致富的好項目。
萬事開頭難。為進一步了解情況,他又帶領村里的干部和部分有頭腦的群眾20多人到福建等地考察,親自讓周圍的干部群眾感受種植雙孢菇效益之大。
康志遠說:“同志們看了后確實很激動。看到人家的銷售收入相當高,我們回來后就商量怎么干。當時,擺在我們面前最大的難題就是征地問題,因為地里的玉米都到腰深了。但是,為了把這件事干好,我們當年就在村里建起了13座簡易棚。”
第一次進行試種雖然獲得了成效,但規模太小,農戶賣菇困難。
2003年,康志遠決定把雙孢菇產業向標準化、規模化發展。
面對不少群眾“投資大擔風險、種出來又怕賣不掉”等思想顧慮,康志遠及時召開黨員大會,并當即決定自己投資90000元,建起2座高標準平房結構的大菇房。接著,黨員、村委副主任孫德昌,村婦聯主任陳會茹又各自投資建起2座大菇房。
村民們震憾了,他們說:“種雙孢菇肯定中!要不然,村干部會投那么大的本?咱跟著干沒錯!”群眾紛紛加入建菇房的行列,全村掀起了建菇房熱潮。
2003年,道莊村就新建高標準大菇房44座,占地35畝,種植面積達3.8萬平方米,當年產蘑菇70多萬斤,實現銷售收入114萬余元。
可觀的經濟效益激發了群眾的積極性,原來還在觀望、猶豫的村民建起了菇房,在外地打工的村民也紛紛回來了,甚至一些常年從事成衣加工業的農戶也加入種菇的行列。一時間,道莊村雙孢茹生產出現了紅紅火火的局面。
為解決菌種問題,康志遠又投資20萬元聘請專業技術人員辦起了菌種廠,實行訂單生產,先供種,賣菇還錢,每年讓利菇農40000多元。由于好的技術員很難留住,他就親自到福建,從自己家里拿出20000元作抵押,以每月7000元的高薪聘請了2位高級技術員。
為解決銷路問題,康志遠走南闖北先后與漯河雙匯集團、安徽阜陽罐頭廠建立了長期供銷關系,并打開信陽、鄭州、洛陽等地的蘑菇市場,辦起了蘑菇初加工廠,保證菇農隨摘隨賣。
為了使雙孢菇產業做強做大,2003年,道莊村成立了“食用菌協會”。協會成立以來,積極為菇農提供技術、信息、購銷一條龍服務,成功推廣了一年兩菇(雙孢菇停產期種草菇,草菇廢料種雙孢菇)生產模式,使每座菇房每年增收近20000元。
為給群眾解決資金問題,康志遠數次往返信貸部門,硬是靠著真情和執著勁兒拿到了貸款。為解決建菇房占地問題,康志遠還帶領全體村干部親自入戶登門,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最終解決了所有菇房用地問題。
付出必有回報。到2009年,道莊村已建高標準菇房430座、示范園區3處,占地300余畝,生產實用面積35.4萬平方米,蘑菇銷售總量1000萬斤,銷售收入2000萬元。如今,道莊村已成為豫南最大的雙孢菇生產加工基地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村。
為提高西平縣食用菌產業的產業化程度,康志遠經多方考察,又籌集資金500萬元建了1座食用菌精深加工廠,并注冊成立了河南豐潤食用菌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積極申報了綠色食品標志。目前,公司實行定單農業,走“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形成了以道莊為中心,輻射周邊鄉鎮的雙孢菇、草菇種植基地,遠至漯河、葉縣、上蔡等縣市。
現在,康志遠又有了新的夢想。他向記者構勒出道莊村發展的新藍圖:繼續擴大雙孢菇基地規模,打造品牌產品;建成深加工廠,實現產品增值、農民增收;建一個奶牛場,用玉米秸稈養牛,牛糞種菇,使村民每天都能喝上新鮮牛奶。
因為有夢,所以堅持。康志遠,這位鐵骨柔情的漢子,正帶領道莊村群眾步履鏗鏘地邁向嶄新的未來。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