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源于上蔡
摘要:重陽一詞源于楚地,最早見于屈原的《楚辭·遠游》:“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古時候人們視奇數為陽,九九相重,謂之重陽,其意為天。重陽登高、
重陽一詞源于楚地,最早見于屈原的《楚辭·遠游》:“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古時候人們視奇數為陽,九九相重,謂之重陽,其意為天。
重陽登高、賞菊、佩茱萸、飲菊花酒的習俗,源于東漢桓景在
重陽節的演變歷經三國、兩晉、南北朝。在兩晉時稱重陽日為“素節”。晉人張景陽的“金鳳扇素節,丹韋啟陰期。”隋末唐初詩人王績的“忽見黃花吐,方知素節回。”詩句應是素節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唐高宗年間,重陽一詞才出現在王勃《九日》的詩句里。隨著文化傳播,這一避邪祈福的重九之日,逐漸成為華夏民族的民俗佳節。
桓景舉家登高之處在蘆岡之巔的蔡侯望河樓。古時候,蔡侯望河樓飛檐翹角,碧瓦紅墻,登之可望汝水帆影,嵖岈諸峰。樓西側有嘯吟軒與賞菊亭。重九之期,臺上松蒼柏翠,萸紫菊黃。宋明時期被譽為“蘆岡雅地”,天中名樓。據史書記載唐朝大詩人杜甫、孟浩然、祖詠等都曾幸游岡山,并寫下詠菊詩,可惜其刻石在明末戰亂中毀歿。現今,其地尚存宋“桓景登高處”殘石與歐陽修在知蔡州時寫的“共坐欄邊日欲斜,更將金蕊泛流霞。欲知卻老延齡藥,百草摧時始見花。”作為重陽節登高處的蔡侯望河樓當年雄偉壯觀的樓臺亭閣,已于明末清初之時毀于戰火,眼下的玉皇閣為清代康熙年間的建筑。
重陽節在兩晉和南北朝時稱為“素節”,即在
重陽節在演變過程中逐漸呈現四大特點:即登高、飲菊花酒、插茱萸枝佩茱萸囊和尊老敬老,而登高是重陽節的中心主題。吳均《續齊諧記》中記載的桓景登高,雖然伴有濃重的讖語色彩,但它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最完整記錄重陽節起源于桓景登高避災祈福的歷史依據。晉代周處的《風土記》稱重陽節為“登高節”。
菊是應時花草,霜降之時,唯菊盛開,香味濃重,具有清熱解毒,明目祛火之功能。菊花酒曾被仙道術士譽為“延壽客”,上蔡四十五里岡山,溝澗縱橫,盛長野菊,從古至今上蔡百姓就有自采菊花釀酒的習俗,
茱萸為秋季成熟的椒科植物,時值九月九而“氣烈成熟”,可避惡瘴之氣而抵初秋之寒,被人們稱為“避邪翁”。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