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祝英臺在汝南化蝶殉情
摘要:“梁祝傳說”在民間流傳已1600多年,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雖然關于“梁祝”的人物出生地和故事發(fā)源地有眾多說法,但“梁祝”故事源頭在河
“梁祝傳說”在民間流傳已1600多年,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雖然關于“梁祝”的人物出生地和故事發(fā)源地有眾多說法,但“梁祝”故事源頭在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得到了更多專家的認可。
據(jù)魏晉史學家考證,“梁祝”故事發(fā)源于汝南縣馬鄉(xiāng)鎮(zhèn),二人的墓地均在汝南縣馬鄉(xiāng)鎮(zhèn)古京漢官道兩旁,至今尚存遺跡。綜合多個專家的觀點,認為“梁祝”故事發(fā)源于汝南縣馬鄉(xiāng)鎮(zhèn)有幾個比較重要的理由。 故事發(fā)生的年代被認為在西晉中晚期。“梁祝”的籍貫和求學攻書地,民間傳說和民間文學作品多認為在汝南縣,對殉情埋葬地也多認為在汝南縣更為合理。1926年,著名民俗學者錢南揚、顧頡剛、馮沅君、黃樸等曾先后指出:“梁祝”故事河南說應發(fā)生在地點相對集中的地理環(huán)境中,方圓不過百里,人物不過二三,僅此而已。應以河南為中心,漸次向風物圈周圍擴張開去。當代專家認為,晉代汝南郡的世族大姓因八王之亂等原因,知識分子、名門望族、商賈等四處逃亡,梁祝的愛情故事隨著遷徙人群,傳遍浙江、山東、江蘇、四川、安徽等全國多個地區(qū)。
駐馬店市不同時期大量的文人筆記、文藝作品、民間傳說均不乏“梁祝”結拜、下山、訪友、抗婚、化蝶等五大情節(jié)。400年前誕生的駐馬店市地方劇種羅卷戲里,就有“梁祝”攻書、化蝶的劇目。僅“十八里相送”這一情節(jié)中出現(xiàn)的70余種風物、景物、器物、植物、動物、人物,完全是地道的中原景觀和中原物產。 中原“梁祝”遺跡保存比較完整,汝南縣境內有梁山伯家鄉(xiāng)梁崗、祝英臺家鄉(xiāng)祝莊、馬文才家鄉(xiāng)馬莊、二人結拜的村莊曹橋、攻書的地方紅羅山書院,還有梁山伯和祝英臺的墓地等。
“梁祝”化蝶的情節(jié)是“梁祝”的同鄉(xiāng)、中國志怪志異小說的鼻祖、駐馬店市新蔡縣人干寶所著《搜神記》中才有的。東晉時期新蔡人干寶家距“梁祝”故事誕生地不足百里。
有姓氏專家認為,考證“梁祝”二姓之源,梁姓乃晉永嘉之亂時,南遷錢塘,“梁祝”故事的原型不可能產生于那個年代的江浙。祝姓也公認“晉以后移民,原籍河南”,“先祖世居汴梁,北宋始南于浙”。之所以流傳江蘇、浙江一帶,是西晉元帝渡江,汝南大戶隨之入浙,把“梁祝”故事帶進江、浙一帶的。 因此,“梁祝傳說”起源于汝南是非常可信的。國家郵政局從2001年起開始發(fā)行中國民間四大傳說故事特種郵票,汝南是“梁山伯與祝英臺”郵票的首發(fā)式地點之一。中國文聯(lián)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把汝南縣命名為“中國梁祝之鄉(xiāng)”,是因為這里是古跡“最扎實”的地方。在國家命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梁祝傳說”地汝南是申報地之一。目前,“梁祝傳說”涉及的四省六地,正在攜起手,以更積極的姿態(tài)聯(lián)合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fā)現(xiàn),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lián)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