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辦起合作社 科技服務艷陽天
摘要:記者 劉付明 通訊員 盛德劭今夏麥收,著實讓平輿縣十字路鄉石磙廟村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農民,嘗到了黨員干部提供服務的甜頭。人努力,天幫忙,科技服務天地廣。該村黨支部書記
記者 劉付明 通訊員 盛德劭
今夏麥收,著實讓平輿縣十字路鄉石磙廟村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農民,嘗到了黨員干部提供服務的甜頭。人努力,天幫忙,科技服務天地廣。該村黨支部書記兼合作社社長楊衛華算了一筆賬:“合作社今年種植小麥6000畝,較往年每畝增收100多公斤,全村增收120多萬元。”很多村民說:“辦合作社讓合并村干群抱了團,開展科技服務讓村組干部翻了身,讓廣大農民增了收。”
不懂科技損失重 逼著興辦合作社
石磙廟村興辦合作社的初衷,是想解決廣大農戶在種植上遇到的科技難題,推廣運用農業科技知識,增加農民收入。村黨支部、村委會先是組織黨員干部赴豫北、山東等地參觀學習農民專業合作社高效農業種植管理,開闊眼界,轉變觀念,然后動員組織黨員、村組干部帶著80萬元資金帶頭參社入股,4年前成立了鑫河源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采取統一測土配方施肥改良土壤、統一供應化肥種子農藥、統一聘請專家培訓指導、統一種植管理標準、統一提供技術服務、統一施藥防治病蟲害的“六統一”模式,合作社成為黨員干部為群眾提供全面服務的舞臺。
與高校結親 “科技財神”進村
村黨支部、村委會為增強合作社的整體科技素質,向科技要產量要效益,首先與河南農業大學聯系,聘請專家到村里定期開展農業科技知識和種植業管理技術培訓。每次培訓,村民像趕集一樣,擠坐在村委會大院,他們為能聽到省里的專家講課而興奮。4年來,河南農業大學教授鄭懷儉等專家多次到石磙廟村種植專業合作社授課,受訓農民1萬多人次。
開通科技大喇叭 “空中課堂”學知識
村黨支部、村委會組織在農廣校函授畢業和持有“綠色證書”的黨員干部,采取統一制訂教學計劃、統一教學內容、統一備課、統一安排時間的方式,利用村廣播每天為村民上農業科技知識專題課。村民在勞動中或在端著飯碗時,就學到了自己需要的科技知識。很多村民聽得入了神,有的放下生產工具認真聽,有的停下來站著聽。
村里有了“農科所” 解決難題不出村
合作社順應廣大社員的需求,在村委會大院辦起的“農科所”里試驗種植了多種農作物。“農科所”的書柜里擺滿了各種農業科技書籍、報刊,桌子上放滿了種子、化肥、農藥的樣品和性能及使用說明。合作社由黨員干部和科技骨干輪流值班,隨時幫助前來咨詢的社員解答遇到的各種科技難題,讓很多村民帶著科技問題而來,得到解決后滿意而歸。
干部圍著群眾轉 科技服務重實效
石磙廟村辦起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推廣普及了新品種、新技術,種植產量大幅提升。去年,合作社統一使用玉米優良品種和專用肥,統一寬窄行種植技術標準,實行秸稈留田間保墑肥田,玉米畝產均在
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帶來新氣象
□ 代建新
村黨支部是最貼近農民群眾的基層黨組織。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形勢下,就如何發揮村黨支部在服務農民群眾中的戰斗堡壘作用,平輿縣十字路鄉石磙廟村黨支部給出了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
石磙廟村今年夏收小麥畝產均在
該村是一個合并村。近年來,該村黨支部堅持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宗旨,選準農業科技服務這一突破口,領辦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大力推廣傳播農業科技知識,積極聘請農業專家開展種植技術培訓和現場指導,組織“六統一”的農作物種植科技服務,幫助外出務工家庭和經濟困難戶整地、施肥、種植、收割,不僅提高了農民群眾科技文化素質,促進了農業增產增收,而且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
如今,該村黨群干群關系融洽和諧,黨員干部以合作社為舞臺,擴大為群眾服務的領域,村黨支部的威望在群眾中越來越高。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