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縣大銅器
摘要:西平縣大銅器是流傳于西平民間的一種風格獨特的鬧年打擊樂,主要樂器有大鐃、大镲(又稱鈸)、大鼓等。特點是音色鏗鏘、粗獷豪放,演奏時配以造型舞蹈。傳統技巧及絕活有傳
西平縣大銅器是流傳于西平民間的一種風格獨特的鬧年打擊樂,主要樂器有大鐃、大镲(又稱鈸)、大鼓等。特點是音色鏗鏘、粗獷豪放,演奏時配以造型舞蹈。傳統技巧及絕活有傳、撂、翻鐃镲、對擊和悶擊等。其主要用于鬧年、拜年、賀壽、鎮宅、祭祀、祈福,以及為民間舞蹈表演時的伴奏等。每個表演班隊15人~60人不等,傳承曲牌有149首,每班隊常用曲牌50多首。
西平縣大銅器屬隋唐燕樂遺音,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隋書·音樂志下》、《通典》、《舊唐書》等均有記載。西平清《康熙志·風俗篇》、民國《西平縣志·風俗篇》都對西平縣大銅器演奏活動有所表述。
西平縣大銅器傳承久遠,風格獨特。其研究涉及音樂史、樂器史、民族遷徙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等。同時對研究民俗學、社會學、民間舞蹈等都有較珍貴的參考價值。其曲牌中有佛教文化、中華民族的圖騰以及勸善、助人、恩愛、勵志等內容,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自強不息精神的藝術反映,是傳統文化的活化石。
大銅器節奏明快,結構嚴謹,曲牌眾多,技巧多變,指揮語言豐富、獨特,音樂形象生動,富于表演性和觀賞性。是烘托場景、張揚氣氛不可多得的民族民間傳統打擊樂。在農村,凡大銅器表演活動好的地方,人們的生活相對充實,樂觀向上,賭博斗毆現象少,鄰里關系融洽,社會和諧,已成為當地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文化載體。
2007年2月,西平縣大銅器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平縣大銅器主要分布于縣城以西的鄉村,也傳播到與之接壤的遂平縣、舞鋼市、郾城縣及漯河市等。
2010年6月,蘆廟鄉高槐樹村劉青云被河南省文化廳公布為代表性傳承人。 (鄒冬梅 輯)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