驛城區豫劇團的“前世今生”
摘要: 正在化裝的“包青天”。 演出現場。 等待出場的演員們。□晚報記者 班永威 文/圖“第一回是民國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時候,一個朋友對我說,北京戲最好,你
正在化裝的“包青天”。
演出現場。
等待出場的演員們。
□晚報記者 班永威 文/圖
“第一回是民國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時候,一個朋友對我說,北京戲最好,你不去見見世面嗎?我想,看戲是有味的,何況在北京呢?于是就興致勃勃地跑到什么園,戲文已經開場了,在外面也早聽到咚咚地響。我們挨進門,幾個紅的綠的在我的眼前一閃爍,便又看見戲臺下滿是許多頭......”
這段文字出自魯迅的《社戲》,文中所描繪的場景出現在登封市東華鎮北高馬村,在那里,驛城區豫劇團的演員們的精彩表演,贏得了觀眾的叫好聲。
博得叫好聲一片的驛城區豫劇團在經歷了怎樣的“痛楚”之后,才華麗轉身?它又有著怎樣的過去?它的現在又如何?它的明天將走向何處?
前世 秀外慧中的青衣 衣袂飄飄
上世紀80年代末,年僅16歲的鄧潔登上了自己夢寐以求的舞臺。她既緊張,又興奮。看著臺下人頭攢動,鄧潔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揮動著長袖,慢慢地走向舞臺中央。
國家一級演員鄧潔今年43歲。回憶起自己初次登臺演出的情景,她記憶猶新。
“那時,我們演戲都在電影院里,大家也是買票進去觀看。” 鄧潔說,“當時,我們主要在縣城和市里演出。偶爾到農村演出的時候,十里八鄉的群眾都來看。我們走時,他們都在后面跟著。”
42歲的秦學紅畢業于駐馬店藝術學校,后來進入驛城區豫劇團拉二胡。他說,上世紀80年代末期,喜歡豫劇的群眾非常多,豫劇團在哪兒演出,哪兒就非常熱鬧。
泰然自若的老旦 厚積薄發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娛樂形式多種多樣,“寵兒”豫劇受到群眾的冷落,豫劇團的演出在減少,演員們的工資隨之下降。
2000年左右,驛城區豫劇團陷入“空檔期”。
即使這樣,王付才始終如一,沒有和大多數人一樣選擇其他職業。
“1992年的時候,工資幾百元錢,夠養活家人了。到了2000年的時候,工資還不如以前,整個劇團就是一潭死水,一點兒生機都沒有。在去年重新回到豫劇團之前,我跟著別的演出團體跑來跑去,雖然整個市場都不景氣, 但能混口飯吃就行。”王付才說。
60歲的王付才說,他一直堅信豫劇這種傳統文化不會被大家遺忘,也對豫劇團的發展一直抱很大的希望。
近年來,驛城區豫劇團的演出市場一直不景氣,再加上團內優秀演員紛紛跳槽,豫劇團的發展舉步維艱。
2012年,全國文化體制改革開始了,一股春風吹進了驛城區豫劇團。
沒有改革就沒有發展,只有改革才能發展。當年6月, 驛城區豫劇團和雜技團合并,成立了駐馬店天驛晟景演藝有限公司。
怎樣才能讓一窮二白的公司立足于市場,在市場中站穩腳跟?該公司打破了平均主義分配制度,實行多勞多得的政策,拉開演員的補助檔次,演員的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
改制后的驛城區豫劇團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勢頭,省內有著高水準的演員慕名加入,以前離開豫劇團的演員們也回來了。
鄧潔,新密人,國家一級演員。在演出市場不景氣的時候,她給別人打過工,開過化妝品店,但她心中的舞臺夢始終沒有破滅,她期待著自己重新站上舞臺,期待著為群眾演唱,也期待著劇團的美好明天。
楊豪和張彎彎,一個29歲,一個25歲,是小兩口。他們的老家在舞陽。
“我姥爺是唱戲的,我媽也是唱戲的。我從小就在戲院里長大,聽的看的多了,自然也就愛上了豫劇。”楊豪說。
“俺媽喜歡看戲,我也是。小時候,看到臺上演出的演員,別提我有多羨慕了。現在,俺夫妻倆來到豫劇團,一是可以安安心心地為大家唱戲,二是團里的待遇也很好。”張彎彎不由自主地說。
今生 浴火重生的小生 容光煥發
從今年2月1日到現在,從新鄭到新密再到登封、汝州……驛城區豫劇團從未停止過腳步,演員們從未回過家。
“麥收前這一段時間,是豫劇團的黃金時期。并不是每個劇團都像咱一樣,馬不停蹄地四處演出。”天驛晟景演藝有限公司戲曲事業部(對外稱豫劇團)經理楊偉說。
楊偉曾擔任過驛城區豫劇團副團長,13歲開始登臺演出。由于個人原因,31歲時,他離開了劇團,到外地發展。10多年中,他雖然不再登臺表演,但一直從事和戲曲有關的工作。
“離開豫劇團后,我到別的地方工作, 負責聯系劇團演出的工作。不再登臺表演的原因很簡單,就是豫劇不再受大家的青睞了。這種情形下,登臺表演還有什么意思。豫劇是國粹,有廣泛的文化根基。”說到豫劇文化時,楊偉容光煥發地說。
懷著對豫劇的熱愛,在豫劇團文化體制改革完畢以后,楊偉又回到了這里。
據天驛晟景演藝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余大水介紹,自劇團進行了文化體制改革以后,演員們的精神頭兒十足,劇團的發展勢頭很好。2013年9月,戲曲事業部開始排練深受群眾喜愛的《包青天》、《五世請纓》、《三娘教子》等經典傳統古裝劇目。
余大水說,2013年10月,戲曲事業部開始赴河北省、山西省,平頂山、鄭州等省、市進行商演,目前已演出150場。2013年12月,應浙江橫店鎮邀請,驛城區豫劇團到浙江橫店演出了8場。
昂首挺胸的武生 大步向前
文化體制改革后的劇團雖然呈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但面對優勝劣汰的市場規律,劇團如何立于不敗之地,這是驛城區文化和旅游局局長王新平經常考慮的問題。
王新平說,目前,我市縣級國有演藝公司都是由原先政府資源中的豫劇團、雜技團等組建而成的,而以往這些演藝主體的三分之二都是靠政府撥款和演出補貼維持生存,無論是人才、設備還是演出條件,都無法和個人大型演藝公司相抗衡。
王新平說,改制后演藝公司要想立于不敗之地,必須與時俱進,研究市場需求、觀眾需求,按照藝術規律生產出舞臺精品,增強市場競爭能力,打造屬于自己的演藝品牌。今年,公司將圍繞天中文化及驛城特色文化,編寫新劇本,排練屬于我們自己的劇目。
素有國粹之稱的豫劇是河南主要的地方劇種,它旋律優美,圓潤委婉,高亢有力,在我省以及周邊省市都有著許多擁躉者。劇團作為豫劇的表演團體,是弘揚豫劇文化的一個個細胞,是豫劇文化工廠。
“從藝術本身的發展規律看,只有不斷創新,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從觀眾對藝術的需求看,必須經常有新的藝術表現手法和新的劇目,才能留住觀眾。因此,豫劇團體的普遍發展壯大之日,就是豫劇文化的繁榮春天到來之時。”王新平自信地說。
記者手記
晚上7時,驛城區豫劇團還有一場演出。為了不打擾演員們的工作,在這個昏暗的房間里,記者開始了采訪。
在對楊偉和演員們近一個小時的采訪中,楊偉的兩部手機鈴聲不時地“騷擾”我。
楊偉的道歉聲,也一次又一次地收入我的錄音筆中。
采訪結束后,我問楊偉怎么會有那么多的電話。楊偉說:“有的地方演出結束,錢還沒有到賬,人家讓我去結賬。有的是別人聽說我們的戲好,來這里先聽聽戲。有的是簽訂演出合同的事情……”
當我從登封返回駐馬店的時候,楊偉也離開了登封,前往汝州和新鄭簽訂演出合同。
記者寫稿時,從錄音筆中傳出的手機鈴聲和道歉聲“不絕于耳”。
責任編輯:xmx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