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探下河灣冶鐵遺址
摘要:泌陽下河灣冶鐵遺址,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是一處迄今為止國內面積最大、內涵最豐富、保存最完好、延續時間較長,且集采、冶、鑄于一體的戰國秦漢時
泌陽下河灣冶鐵遺址,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是一處迄今為止國內面積最大、內涵最豐富、保存最完好、延續時間較長,且集采、冶、鑄于一體的戰國秦漢時期的官營冶鐵遺址,距今已經2000多年。前不久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記者驅車來到遺址所在地泌陽縣馬谷田鎮下河灣村。剛一下車,記者就被這里的地形地貌、地面遺存和周邊環境所浸染。正是,詞《八聲甘州》曰:沐春風百里來憑吊,越千年時光。問蝎子山麓,下河灣畔,幾度斜陽。慨嘆歲月更替,難睹舊模樣。唯有數殘片,歷閱滄桑。恍若夢回昔年,聽風箱聲急,號歌悠揚。更冶工揮汗,爐火正熾旺。鍛長劍、士舞沙場,鑄鐵犁、農耕村東岡。可記取,華夏文明,天中輝煌——
春探下河灣冶鐵遺址
記者 張付軍 劉 華 付建強
陪同記者采訪的是泌陽縣文管所所長胡淵同志,這位畢業于鄭州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的大學生對泌陽所有的遺址遺存幾乎都很有研究。在他的引領下,記者很快來到了馬谷田鎮下河灣村。在距村子東邊約30米處的地邊,一塊刻有“下河灣冶鐵遺址”的石碑便出現在眼前。“到了,這就是遺址所在地。”胡淵告訴記者。
麥地里撿到殘缺的煉渣爐壁
遺址的田地上是當地老百姓種植的小麥,綠油油的麥苗一眼望不到邊,猶如一片綠色的海洋,空氣里也飄蕩著泥土的氣息。
“整個遺址就在眼前這一大片麥地下面埋著。”見記者詫異,胡淵補充道,“現在還沒有發掘,你們往里面走走就能夠發現散落的遺址殘留。”
果不其然,記者繞過石碑后面,一步之遙就發現這里的土是褐色的,隨即又發現了土中有一塊雞蛋大小、黑色的、光溜溜的硬如石頭的東西,以及好幾塊青灰色的小塊建筑材料。胡淵看后告訴記者,黑色的是冶鐵時流出的爐渣,青灰色的是板瓦和磚塊。
繼續沿著田埂前行,不時能發現支離破碎的爐壁、煉渣、鐵塊、瓦塊、磚頭、陶器等殘片。尤其是在麥地邊上凌亂地堆放有磚塊等物,這是農民在整地時從土里扒出來的。
“這些東西都是戰國到漢代的,距現在有1800年到2600年的歷史了。”胡淵告訴記者。
端詳著這些遺物,記者穿越時空隧道,仿佛看到一輛輛裝滿鐵礦石的小推車正從不遠的山腳下蜿蜒而來;一根根由水車帶動的鼓風管把空氣通入煉鐵爐底部;冶鐵爐內爐火熊熊,吐出的白色煙霧、粉塵在田野上空彌漫;一垛垛冶煉好的塊鐵堆積如山。在煉鐵爐的另一旁,一群群胸背赤裸的男子在辛勤勞作,他們或在鍛打箭鏃、劍、戈,或在鑄造耕犁、鏟……,這是一幅多么壯觀的露天冶鐵鑄造場景。
看到記者這么專注,胡淵顯得更為健談。胡淵說, 下河灣冶鐵遺址規模龐大、延續時間長、文化內涵豐富且功能齊全,這些都是其他冶鐵遺址所無法比擬的。從實地勘察的情況看,該遺址面積達23萬平方米,當時冶鐵爐至少應在100座以上;從采集的遺物和堆積看,遺址橫跨年代應在戰國至東漢之間;從發現的器具看,這里當時不只是采礦、冶煉,而且還具備鑄造功能。
遺址依山傍水 冶鐵得天獨厚
下河灣冶鐵遺址處在淺山丘陵地區,遺址地勢較高,周圍均低于遺址3到5米。遺址南邊和東邊被一條小河環繞,舉目望去,不遠處就是泌陽縣有名的蝎子山、條山和坡頭山鐵礦。據當地群眾介紹,山上發現有古代采礦遺跡及采礦使用的鐵錘、鐵釬等工具。
胡淵介紹,下河灣遺址地理位置適中,環境優越,冶煉鑄造真可謂得天獨厚。它臨近礦源、臨近水源、臨近森林。遺址東南的坡頭山、西南的條山和蝎子山以南的其他山脈蘊藏著豐富的鐵礦資源,勢必便于采礦、運輸和冶煉。在下河灣遺址以南,發現有漢代采礦的礦區,當時采掘鐵礦分橫巷和露天兩種形式,坡頭山北部的一個山峰因在山頂大面積采挖,已形成很大的一個凹陷坑。目前還有工人在山頂過去人們采掘的廢棄堆積中吸選鐵礦粉。同時,遺址被河流環繞,不僅能為冶鑄提供充足的水源,而且也使得水力鼓風成為可能,此處很可能已經用河水為動力進行鼓風。遺址以南群山連綿,林木茂盛,還可為冶鐵提供充足的燃料。
可以想象,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到秦、西漢以及后來的東漢,這個龐大的冶鐵鑄造作坊,該是國家多么重要的支柱產業。據歷史記載,春秋時期人們已掌握了冶鐵技術,但鐵器的廣泛應用則在戰國時期。那時的新興地主階級已掌握了國家機器,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新興地主階級,將鐵制作成兵器運用于戰爭,推動著國家的統一;制作成農具,促進農業乃至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可以說,鐵器的發明和廣泛應用對于當時的社會發展不亞于19世紀的工業革命和今天的信息革命。
得天獨厚的條件造就這個地方那時的輝煌。是啊,我們的今天就是從那時走過來的,下河灣冶鐵遺址在造就自己輝煌的同時也在為我們的歷史和社會發展做著重大的貢獻。
遺址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實事求是地講,在我們駐馬店,由于地處中原,歷史上長期經受戰亂,遺留下來的真正國寶級文物并不多。而下河灣冶鐵遺址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則主要得益于滬陜高速公路的修建。
胡淵介紹,修建滬陜高速公路時,按規劃公路穿過下河村,這就需要對規劃區域進行全面文物考古調查。2005年11月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和我市文物考古管理所、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一起,根據《中國文物地圖集》記載,以及當地村民傳說,在下河灣村進行文物調查。經過半個多月的調查勘探確定,遺址南北長約400米,東西寬約300米,面積約12萬平方米以上,后又擴大到23萬平方米。遺址基本沒有遭受大的破壞,遺址地表采集的遺物,不僅種類齊全,而且數量豐富,為我們了解遺址的文化內涵、堆積年代和性質提供了實物資料。遺址區內隨處可見大量的爐壁、煉渣、鐵礦石、陶 、盆、罐、板瓦、筒瓦等遺物殘片和大量燒土坎。另外還發現一塊石制范塊和幾塊鼓風管殘片。在遺址東部和北部的斷壁上,目前仍清晰可見有煉鐵爐6座,從地表深度判斷,其下半部應該保存完好。從地表堆積的最大一堆爐壁殘塊及地層堆積厚度推斷,該遺址的煉鐵爐至少應在100座以上。同時,遺址附近發現的鐵礦和古代的采礦洞,洞中采集到的鐵斧、鐵锨頭等采掘工具,進一步佐證了下河灣冶鐵遺址在當時的情況。
說到這里, 胡淵顯得有些興奮。他說,當時看到這么多珍貴的文物真是驚呆了。在此之前,只是聽群眾相傳一些故事,經過這么一挖掘勘探,真沒想到泌陽地下有這么重要的文化遺存。在眾多專家的推薦下, 2006月2日,泌陽縣馬谷田鎮下河灣戰國至漢冶鐵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滬陜高速公路也因此修改了規劃,圍繞遺址劃了一個大大的弧形由東向西而去。
日月交替,滄桑更迭,漫長的歷史歲月過去了。氣勢恢弘的冶鐵工廠雖然深埋地下,但下河灣冶鐵遺址對我們歷史和社會經濟發展所做的貢獻卻是不可磨滅的,有朝一日發掘后,下河灣冶鐵遺址的神秘及古人冶鐵的智慧必將震驚世界。
責任編輯:wc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