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傳說
摘要:梁祝傳說起源于汝南境內,發生于西晉中晚期,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相傳西晉時,汝南境內的祝莊,祝員外之女祝英臺男扮女裝去紅羅山書院求學,途經曹橋,與梁莊去紅
梁祝傳說起源于汝南境內,發生于西晉中晚期,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
相傳西晉時,汝南境內的祝莊,祝員外之女祝英臺男扮女裝去紅羅山書院求學,途經曹橋,與梁莊去紅羅山書院求學的梁山伯相遇,遂結拜為兄弟,同赴紅羅山求學。在紅羅山同窗三載,同植樹、同挑水、同學習、同吃住。祝英臺逐漸對梁山伯產生愛慕之情。
三年后,在梁山伯與祝英臺十八里相送途中,祝英臺向梁山伯多次暗示相愛之情,梁山伯卻不知。祝英臺只好以為其妹九紅提婚之名,約梁山伯到祝家樓臺相會。梁山伯赴約前來,得知真相,但為時已晚,英臺已被其父許配給馬莊馬文才為婚。梁山伯懊悔而返,嬰疾不愈而終。終前曉諭家人,死后將其葬在英臺出嫁時必經之處的馬鄉鎮北頭官道西邊,家人依允。數日后,英臺出嫁,途經梁墓,下轎祭拜,悲痛欲絕,撞柳殉情,以慰梁魂。隨之,人們將其埋在與梁山伯隔路相望的路東。之后,兩人化為蝴蝶,比翼雙飛。
在梁祝故事發生地的汝南縣馬鄉鎮、大王莊鄉、和孝鎮、三橋鄉,從古至今流傳很多梁祝故事的民謠、歌謠。如“走一洼,又一洼,洼洼地里好莊稼,高哩是秫秫,低哩是芝麻,芝麻地里帶打瓜,有心摘個嘗嘗吧,還怕你,吃著甜頭連根拔;走一河,又一河,河里飄著一對鵝,公鵝游水前面走,后頭母鵝叫咯咯(哥哥);桑木鉤擔柏木桶,千提萬提提不醒”等。
由于西晉時期暴發“八王之亂”,汝南位于西晉中原腹地,人們為避戰亂,四處遷徙逃生,梁祝故事也隨之不脛而走,傳遍全國。
最早的梁祝故事是以口頭傳唱民間故事、民間歌謠流傳開來,到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南朝梁文帝時已有文字記載。唐宋時憶有小說和詞牌。宋末元初開始出現戲曲。明、清以后,梁祝故事以各種文藝形式出現。最早的戲曲河南古老劇種羅卷戲,在四百年前就有《梁山伯》、《梁山伯與祝九紅》,后有河南曲子《梁山伯求學》、《鬧五更》、《討硯水》、《道友》,豫劇花鼓《西窗會載波樓會》、二夾弦《梁祝》、《紅羅山》等。2003年,汝南縣又組織編寫了梁祝故事的新劇本《梁祝情》。
梁祝故事發源地至今保留有全國獨一無二的梁祝墓,大王莊境內有紅羅山書院尚存,和孝鎮有梁祝結拜的曹橋遺址。在以上三個鄉鎮內的祝莊、梁崗、紅羅山書院原遺址至今依然存在。這正驗證了著名學者錢南揚、
2006年5月,梁祝傳說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鄒冬梅 輯)
責任編輯:wc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