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村”里,人人會念致富經
摘要: 比著建大棚 花錢買雞糞“大棚村”里,人人會念致富經□晚報記者 康國富 焊接大棚。本報訊 一排排蔬菜大棚整齊地排列,明亮的塑料薄膜反射出刺眼的光。11月16日,記者來到驛城區順河辦事處劉莊
比著建大棚 花錢買雞糞
“大棚村”里,人人會念致富經
□晚報記者 康國富
焊接大棚。
本報訊 一排排蔬菜大棚整齊地排列,明亮的塑料薄膜反射出刺眼的光。11月16日,記者來到驛城區順河辦事處劉莊村的大棚基地,眼前的景象讓人震驚。
在劉莊村口的水泥路上,記者看到幾戶村民正在忙著搭建蔬菜大棚,請來的師傅們有的在丈量土地,有的在焊接大棚的鋼架。在已經建成的幾十座蔬菜大棚前,一堆堆豬糞、一袋袋雞糞整齊地堆在一起。“這些都是村民們在養豬場、養雞場買來的。”一村民指著這些肥料對記者說。“花錢買豬糞、雞糞?”記者覺得不可思議。“沒錯,這些都是很好的有機肥料,還不便宜哩。”
記者了解到,從2010年初起,劉莊村靠發展蔬菜大棚的村民,現在都或多或少地掙到錢了。雖然記者沒能問出他們掙了多少,但一座大棚年收入5萬元左右已不是秘密。
“也不能算富,比過去是強多了。”劉莊村62歲的村民劉保祥說。他說的“過去”是指2010年以前,劉莊村人以種小麥、玉米為業。“干半年閑半年,人均收入一千元。”劉保祥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就拿我這個占地3畝的大棚來說吧,如果靠種小麥、玉米,一年下來,頂多掙4000元錢。我投資5萬多元建起蔬菜大棚后,一年可以種三季豆角,其間還可以種黃瓜、芹菜等蔬菜,一年下來可掙五六萬元。你說,誰不建大棚呢?”
大棚有效益,就有“大棚效應”。記者了解到,從2010年初出現第一座蔬菜大棚,一年多的時間,劉莊村已經建起大大小小52座蔬菜大棚,而這個數字每個月都會有變化。
走出劉莊村,記者看到周邊一些村莊也都在搭建蔬菜大棚。或許再過一兩年,駐馬店將徹底告別吃外地蔬菜的歷史。國家號召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這對于長年侍弄土地的農民來說,不是啥難事。
責任編輯:wind
(原標題:駐馬店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