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農村公路的變遷
摘要: 通訊員 陳 仝 付 川 昔日泥巴路,今日通坦途。西平的農村公路變了,變得讓長期在外的西平老鄉回家“找不到”家門了。 上世紀70年代的西平縣通車公路總里程只有60公里,而能稱得上鄉村公路的不足9公里,294
通訊員 陳 仝 付 川
昔日泥巴路,今日通坦途。西平的農村公路變了,變得讓長期在外的西平老鄉回家“找不到”家門了。
上世紀70年代的西平縣通車公路總里程只有60公里,而能稱得上鄉村公路的不足9公里,294個行政村通油路的不足10%。
2005年以來,國家實施村村通惠民政策,該縣抓住村村通水泥(柏油)路的歷史性機遇,掀起了西平歷史上規模最廣、投資最大、周期最集中的農村公路建設熱潮。至2007年底,該縣累計完成村村通建設任務419.71公里,完成投資8394.2萬元;全縣農村公路通車里程1359.704公里,是1978年通車總里程的15倍;縣域路網密度達136.14/萬平方公里,達到了全縣行政村全部通水泥(油)路的要求。
住在西平西部山區的張國慶老漢深有感觸地說:過去到縣城辦事得兩天,客車一天就一趟,晚上得住旅社。過去到縣城,我是步行、坐馬車、騎自行車、坐機動三輪車,現在乘公交車,兩個小時跑來回。
該縣盆堯鄉位于縣城東部,與上蔡縣接壤,地理位置比較偏僻,原來唯一通往縣城的油路坑多路窄,很大程度上制約著鄉村經濟發展。2002年3月,縣政府籌資1700萬元,進行了加寬改造并向南直接與S331省道銜接,現在不僅進出縣城方便,而且西上高速公路、東去上蔡等縣也變得十分便捷。由于交通便利,2003年洛陽客商在該鄉投資400萬元,建起了紡織廠、火機廠等,安置農民工160多名,月均收入近千元,年利稅上千萬元。盆堯鄉于營村是該縣經濟發展最快的一個村。村黨支部書記張愛琳說:“我們村有種植蔬菜的傳統,以前路不通,運輸車輛進不來,大量蔬菜運不出去,很多都爛在了地里。自從修了村村通,外地來拉蔬菜的汽車能開到地頭,真方便,價格也上去了。所產的延秋辣椒、黃瓜、西紅柿等反季節蔬菜遠銷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給群眾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該縣人和鄉農村公路是一條“黃金大通道”,寬敞的水泥路面兩側綠樹成蔭。從縣城開車30分鐘即可到漯河,比走107國道還快。上百家養殖、種植業場棚整齊地分布在道路兩側,各種運輸車輛進進出出,一派繁忙景象。人和鄉是養殖業最發達的鄉鎮之一,該路開通之前,畜禽產品農戶只能用腳蹬三輪,大部分都銷往漯河,量非常小。現在路通了,南去縣城、北進漯河顯得特別靈便,銷售量由原來的年出欄畜禽幾千頭(只)發展到現在的十幾萬頭(只)。
2004年,西平縣城至棠溪源景區的公路全線貫通后,景區每天游客不斷,讓這塊鑲嵌在縣城西南山區的寶石變得更加璀璨奪目。公交車直達各鄉鎮,現在坐車出行已成為城鄉群眾的首選。
一個四通八達、縱橫交錯、連接農村千家萬戶的金色農村公路網絡逐步形成。養殖業、種植業、旅游業、食品加工、塑料塑膠、化工建材等產業正依托農村公路蓬勃發展,一幅美麗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畫卷正在西平這塊沃土上舒展開來。
責任編輯:wind
(原標題:駐馬店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