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縣專探鄉張賀麗捐資60多萬元修通三條便民路
摘要: 圖一圖二在外創業致富 返鄉行善解難西平縣專探鄉張賀麗捐資60多萬元修通三條便民路□晚報記者 李玉榮 近日,在西平縣專探鄉柳河村頭熱鬧非凡,村民們歡聚一堂,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喜氣洋洋,原來村民們
圖一
圖二
在外創業致富 返鄉行善解難
西平縣專探鄉張賀麗捐資60多萬元修通三條便民路
□晚報記者 李玉榮
近日,在西平縣專探鄉柳河村頭熱鬧非凡,村民們歡聚一堂,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喜氣洋洋,原來村民們在為紀念張賀麗出資60多萬元為村里修通的三條便民路舉行揭牌儀式(圖一)。當記者聞訊趕到這里時,村民都豎起大拇指說:“張賀麗真是個大好人,花了這么多錢為我們做了這么多好事。今天我們特意為他立了三個功德碑永世流傳,你們得幫我們多宣傳一下這樣的大好人。”
專探鄉柳河村長期以來村民們進出都靠一條一米多寬、兩邊長滿雜草的小水泥路。按村民的話說,由于路面損壞嚴重,路面上大大小小的水泥坑一個接一個,大的可以臥下一頭牛,別說過機動車、騎自行車,就連步行都很困難。盡管有些村民也偶爾拿鐵鍬墊墊,但因貧窮,拿不出錢來修公路,這路仍然難走。這樣一來,村里的農林產品運不出去,村民從外面買的東西尤其是蓋房子的建筑材料,都只有靠肩挑手提,既費時費力又費錢。有些想致富的農民,想養雞鴨、養豬都不敢,怕路難走,不敢想致富的路子。
出生于上個世紀70年代初的該村村民張賀麗,為了改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他離開家鄉,尋找自己的人生定位,追求自己心中的夢想,改變家鄉面貌,回報父母養育之恩。為了追求他的夢想,他先后從事過多種不同的職業,尋找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經歷了磨難、困苦、困惑,他沒有氣餒。經過多年的拼搏和探索,他組建了一個建筑隊,從事房屋修繕,在修修補補中不斷積累經驗,尋求更大的發展商機。
他的誠信、善良和人品,也贏得了好人緣。2001年駐馬店天鴻房地產公司正式成立,他擔任公司經理。自公司成立以來,他們堅持建筑行業“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的最高原則。近年來在主管部門和職能部門的關心、支持下,公司班子團結帶領全體職工共同努力,一心一意干事業、同心協力謀發展,企業由小變大,由弱變強,逐漸發展壯大。事業發展了,自己富裕了,張賀麗沒有忘記家鄉父老的養育之恩。
張賀麗說,我每次回家鄉,車子后備廂里都要準備一雙膠鞋。就這樣還不行,有時穿膠鞋都過不去。他看到進村的道路泥濘不堪,村民不要說致富,出行都困難。他把這事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就萌發了一個念頭:出錢把進村的路面拓寬硬化。2006年他帶頭捐資10多萬元,并發動該村在外創業人員為家鄉捐款修路,共籌集資金43萬元,修了一條長二三公里的進村主干道,也就是把村里到鄉里的道路連接起來,結束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局面。為此村民們為他在這條道路旁立碑感謝,并把這條道路叫做“鄉情路”(圖二)。
2009年,他又帶頭捐款10多萬元,并發動在外有志之士為家鄉的建設募捐,共籌集資金58萬元,又修通了一條長2.3公里的道路,村里的老百姓把這條道路叫做“立民路”,意思是張賀麗立志為民,為民辦好事。后又硬化了一條長900米、寬5米的村中道路。為了感謝張賀麗給柳河村的貢獻,他們把修到家門口的道路叫做“感恩路”,意思是張賀麗沒有忘記家鄉父老的養育之恩,感恩父老鄉親,這條道路,給村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更大方便。
該村黨支部書記李良壁指著剛剛修好的“立民路”高興地說:“張賀麗事業有成后,沒有忘記家鄉,通過他的帶頭捐款、宣傳發動,實現了俺村幾輩人的夢想。以前,村民們想致富,害怕路出不去、進不來。現在,我們什么都不怕了,可以大膽地上項目、找致富門路了。”
張賀麗為柳河村修了三條便民路,加上工錢,他總共投資60多萬元。
其實,富裕起來的張賀麗不僅為村里修了三條便民路,自2002年年初以來為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他每年出資2萬元組織駐馬店豫劇團到他的家鄉柳河村演出,受到老少爺兒們的歡迎。他每年春節都要回家鄉,為家鄉的老人和貧困戶捐款捐物。為了加強家鄉平安建設、實施明亮工程,2005年他個人出資2萬元,在村里架設了路燈,使農村和城市一樣,既方便了群眾又增加了安全感。
2008年在村干部競選中,他為了更好地回報家鄉,帶領家鄉的父老鄉親致富,在百忙中依然回到家鄉參加競選。村民一致推選他為柳河村村委主任。
2009年1月,他出資近3萬元為村小學購買150套嶄新桌椅,使全校師生全部用上了嶄新桌椅,出資2萬元硬化了該校的操場。
在今年的金融危機中,張賀麗看到大批民工返鄉,他深深地體會到農民工的艱辛和困難。他說:“雖然我的工地用不了那么多人,但我仍回到俺村宣傳。只要返鄉農民工愿意到我的工地干活,我愿意給他們找活干。我的工人夠了,我會去別的工地給他們聯系活兒。在我的協調下,先后為50多人安排了工作,解決了他們的工作難題。”
今年的小麥遭受了建國以來的最大旱情。為確保全村夏糧豐收,支持村民抗旱澆麥,為解決群眾缺少抗旱工具的困難,他個人出資3.6萬元,購買50套抗旱工具,捐給了困難群眾,有力地支持了抗旱澆麥工作,很多村民都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路修好了,張賀麗想著怎樣讓父老鄉親富裕起來,近期他準備投資1000萬元,在村里辦糧食加工企業,為家鄉的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樸實無華的張賀麗言語不多,當記者問他為啥愿意拿出這么多錢搞公益事業時,他笑著說:“我看到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這么差,心里有點過意不去。再說自己手頭有點錢,就想為村民辦點好事、實事,就是想為父老鄉親實實在在地辦點事。”
責任編輯:wind
(原標題:駐馬店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