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袁氏歸汝南
摘要: 袁氏是中華大姓之一,在百個大姓中排名第三十三位。 據考證,袁氏是虞舜的后裔。西周初,周武王追封先賢后裔,封有虞氏之裔媯滿于陳(今河南準陽),建陳國。媯滿死后,謚號為陳胡公。他的十一世孫有個叫諸
袁氏是中華大姓之一,在百個大姓中排名第三十三位。
據考證,袁氏是虞舜的后裔。西周初,周武王追封先賢后裔,封有虞氏之裔媯滿于陳(今河南準陽),建陳國。媯滿死后,謚號為陳胡公。他的十一世孫有個叫諸公,字伯媛。伯媛的孫子濤涂,以祖宗字媛命氏。春秋時,媛氏世襲陳國上卿。當時媛、轅通用,故媛濤涂又寫作“轅濤涂”。至西漢初,轅氏后裔政將“轅”字的“車”旁去掉,邕以袁為氏。唐宋時期的姓氏書名如《古今姓氏書辯證》等對此均有詳細記載。
中華大姓中有不少發端于中原地區,袁氏早期也主要是在其發祥地河南發展繁衍,而發展中心是汝南。對此,古今一些姓氏文獻均有定論。
據《汝寧府縣志》載,汝南古為沈蔡諸國之地,戰國時在楚魏二境之交,秦屬穎川郡。到漢朝時設置汝南郡,隸屬豫州,領縣三十七,包括了今天的平輿、項城、西華、漯河、潢川以及安徽的阜陽、山東的蒙城在內的大片疆域,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由于戰亂、官職調任等原因,雖然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許多支脈,向海內外廣為發展,但發端于袁安的汝南袁氏始終是最為興旺的一支。
在風云變幻的歷史長河中,袁氏名人輩出。據唐人林寶《元和姓篡》載,“袁氏自后漢魏晉至梁陳,正傳世二十八人,三公、會仆一十七人。《新唐書?宰相世系》等書記載,袁政后裔袁干封貴鄉侯,袁干的八世孫袁良(東漢汝南人),其孫袁安明帝時任楚郡太守、河南尹,以嚴明著稱,后官至司徒。和帝時,外戚竇憲兄弟專權,他不避權貴,多次彈劾竇氏兄弟的專橫,為時人稱頌。袁氏自袁安以后,興旺發達,其子孫后代,累世官宦,四節五公,與東漢一代相終始(風《重修汝南縣志》),歷為東漢有名的世家大族。據清嘉慶元年(1796年)編纂的《汝寧府志》及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編印的《重修汝南縣志》載,歷代汝南袁氏封爵位的有六人,為各種史志收編的汝南袁氏名人有二十多位,如袁良、袁安、袁湯、袁逢、袁紹、袁術等,不少人在《東漢書》中列有志傳。
隨著歷史的發展,汝南袁氏雖然已經遷徙分布到海內外許多地方,但仍有大量袁氏后裔在汝南縣本土生息繁衍。據調查,現今汝南縣境內袁氏分布廣泛,全縣二十個鄉鎮中有一百多個自然村居有袁姓群眾,總人數兩萬多。居住袁姓較多的鄉鎮有汝寧鎮、板店鄉等,較集中的村莊有十多個,以“袁”命名的村子就有袁莊、老袁莊、后袁莊、小袁莊等。
此外,有關史志資料對袁氏及其名子墓冢亦多有記載,如《汝寧府志》、《重修汝寧府志》均軾明司徒袁安墓址方位,并附有墓址遺照。
1999年第十三屆舜裔宗親會在河南省召開時,香港袁汝南堂宗親會會長袁雄昆先生、泰國袁氏宗親會會長袁經倫先生都先后率團來汝尋根訪問。
責任編輯:wind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