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溝"牧羊人"羊城美名揚
摘要: 日送山羊八千只 四棵樹村“發羊財”竹溝"牧羊人"羊城美名揚本報訊 (記者 胡殿文 李丹丹 張愛玲 通訊員 李 璞)到北方買羊—在山坳里保養—送廣州出售,確山縣竹溝鎮四棵樹村往廣州日輸送
日送山羊八千只 四棵樹村“發羊財”
竹溝"牧羊人"羊城美名揚
本報訊 (記者 胡殿文 李丹丹 張愛玲 通訊員 李 璞)到北方買羊—在山坳里保養—送廣州出售,確山縣竹溝鎮四棵樹村往廣州日輸送山羊8000只,“包圓”了廣州人吃的山羊肉。
“亞運會開幕才幾天,廣州就來了7撥記者,都是來訪羊的。”昨日上午,筆者來到四棵樹村,只見滿山遍野跑的都是羊,臨路的大羊圈里也圈滿了羊。村支書宋瑞民樂呵呵地說:“在廣州,吃羊肉的幾乎都知道‘四棵樹’!”
廣州市統計局的調查表明:自2004年以來,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5月,河南省確山縣四棵樹村每天給廣州包送山羊8000只。
“俺‘四棵樹’是靠誠信占領了廣州羊肉供應市場。”宋瑞民說,“四棵樹”是從1992年開始販羊的。當時,全國各地的羊販子都去廣州賣羊,“四棵樹”的羊因不喂含化學添加劑的飼料,膘肥味美,時間長了,買家點名要“四棵樹”的羊肉,其他地方的羊肉因在廣州市場上越來越滯銷,相繼退出了廣州市場。到2004年,只剩下“四棵樹”一家給廣州供應鮮活山羊了。
在四棵樹村,幾乎見不到青年男子。“都去北方買羊去了。”在村口,村民宋付民見筆者采訪停下轎車說。像他這樣在家鄉建羊圈,把買來的羊進行保養,然后再運往廣州銷售的“牧羊人”有16戶。這16戶農民定了一個“鐵規矩”:每天給廣州送去16車羊,每車500只,一只不多,一只不少。村民宋付民說,300多名外出買羊的村民均入了他們16戶保養羊的“股”,每年一個人能分到十幾萬元的紅利。
在四棵樹村,每人每年至少從羊身上凈賺上萬元。羊群在“四棵樹”歇腳,全國各大羊絨衫生產廠家很快“追”來,住在“四棵樹”等著收羊絨。“一只羊身上能梳下來1斤左右的羊絨,一斤羊絨不出村兒賣150元左右。”村民鄧書印說。他有兩個保養羊圈,僅梳羊絨一項就給幫工的村民每年發工錢50多萬元。
“販羊富了全村,家家農機、高檔電器齊全,光村里就有小轎車39輛。”村支書宋瑞民說。如今,四棵樹村16戶資產近千萬的販羊大戶在村頭山坳里建起了大規模羊圈。“羊從北方買來,在這兒都要進行科學保養。”鄧書印說,“羊在這兒卸車后,先體檢,后防疫,每天咋喂,
“教授是鎮里從河南農大請來的。”竹溝鎮黨委辦公室主任宋俊杰介紹,“幾位教授指導各保養場青儲秸稈,按比例攙兌野果和玉米喂羊。”
“‘四棵樹’的村民靠販羊致了富,他們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呵護‘四棵樹’這一名牌和聲譽。”鎮黨委書記張保紅說。
特色產業的好模式
李丹丹
一個偏僻的小山村,每天卻向廣州輸送8000只山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卻樹立起一個響亮的品牌,占領了大都市的市場。
去新疆、內蒙古等地精選優質山羊,利用村里的綠色生態環境科學飼養,然后再賣到廣州。從傳統的家庭散養到規模化、科學化飼養和保養,從個體自擔風險到分工合作、入股分紅,從單純賣羊發展到附帶出售羊絨,從自家自戶小范圍飼養到整合本地優質資源做“轉口貿易”,四棵樹村摸索出這樣一條提升農業附加值的致富路,這就是“四棵樹模式”。
如何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四棵樹”人靠實踐尋找答案。“四棵樹模式”是發展特色農業經濟、品牌經營,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的成功嘗試,也是一次傳統農業經濟轉型升級為農業產業化的有益探索。我們有理由相信,四棵樹村的成功經驗,一定會輻射帶動更多的“四棵樹”脫穎而出,也一定會有更多的特色產業帶動農民增收。
責任編輯:wind
(原標題:駐馬店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