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確山縣記者站的一點感悟
摘要: 記者 張新義最近讀了一篇《向范長江學習什么》的文章,了解到新中國新聞事業的開拓者、黨報事業的奠基人之一范長江作為一名記者的許多可貴、可敬的品質,感觸頗多。尤其是他把新聞事業的根基深植于群眾,下鄉
記者 張新義
最近讀了一篇《向范長江學習什么》的文章,了解到新中國新聞事業的開拓者、黨報事業的奠基人之一范長江作為一名記者的許多可貴、可敬的品質,感觸頗多。尤其是他把新聞事業的根基深植于群眾,下鄉采訪經常住在農民家里,以獲取鮮活、翔實的新聞素材,很是讓我敬仰和感嘆!
我們常說新聞工作要做到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在這方面范長江、穆青等新聞工作老前輩早就做到了,并且做得很好,為我們樹立了標桿,是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
2008年初,報社決定在各縣區設記者站,目的是為了讓我們的新聞報道更多更好地向基層延伸、向群眾靠近。兩年多來的駐站經歷,目睹確山縣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一次次難忘的采訪經歷,使我深切地感受到:這里處處有新聞。
沒有駐記者站之前,每次帶著任務到確山采訪,往往是“就事論事”,采訪完了稿件一交就萬事大吉了,對于縣里發展的總體狀況、工作思路、重大舉措毫不知情。正因為此,寫出的稿件顯得單薄、生硬,缺乏鮮活感。在編輯稿件時,看到縣委宣傳部新聞科以及鄉鎮通訊員稿件中諸如“打造秀美確山”等提法也覺得陌生,有時為了懶省事,就干脆刪掉了。
到確山縣駐記者站后,首先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縣委、縣政府提出的“發展高于一切,實力決定一切,作風推動一切,穩定影響一切”的“四個一切”發展理念,覺得不但切合確山的發展實際,而且相互聯系、全面周密,更加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時代要求。與“四個一切”相對應的,是縣里如火如荼開展的項目建設、城鎮建設、新農村建設、作風建設、平安建設這“五項建設”。感到肩上的擔子沉甸甸的——自己能夠把確山縣廣大干群致力于發展的火熱干勁兒和發展的成就客觀、及時地宣傳好、報道好嗎?后來,通過向縣委宣傳部新聞科的同仁們學習、了解,對于確山縣近年來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取得的成果有了更深的認識。在采訪中,我們也成了形影不離的伙伴兒。
幾年前,確山縣的項目建設和有些縣相比相對滯后,工業項目少,“大塊頭”項目寥寥無幾。隨著近年來項目建設力度的不斷加大,迪展通電子、駿化宏福、凱德姆化肥等一大批“拿得出手”的項目落戶確山,有正在建設中的龍達水泥、恒盈糧油、豫龍二期等超億元項目也在確山扎根,更有水泥、頁巖磚等建材行業在確山縣形成獨有的集群效應。每次看到一家新項目開工建設、竣工投產,每次到企業采訪,無不讓人覺得充滿激情、豪情滿懷。
如今,確山縣的城鎮建設力度之大、成果之豐,已為越來越多的人們所知曉和贊嘆,盡管寫過很多確山縣城市創建的報道,但有時陪同朋友或同事到盤龍山公園游玩時,我還是自覺不自覺地就擔當起了義務“城建宣傳員”,向他們講述確山縣在開展城鎮建設中的好經驗、好做法。
卓有成效開展的新農村建設,為老區確山廣大農民群眾在奔小康的征程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陽春新村的美好圖景,竹溝集鎮的亮麗新貌,普會寺鄉的蔬菜大棚,李新店鎮的成片稻田,“西三鄉”的煙葉、藥材,蓮花村的農民文化節······在確山縣許多村莊,我所看到的不止是道路“村村通”,而是“戶戶通”——水泥路修到了農戶的家門口。為此,我曾和這里的村民們開玩笑說:“在你們這里,賣膠鞋的要失業了。”張國祿、劉水成、吳愛清······這些我所采訪過的農民或其他農村基層干部的名字,讓我終身難忘;和他們在一起,青山綠水作伴,更有花香鳥語,聽他們用質樸的語言講述新農村里的新鮮事,覺得無比愜意,有些陶醉······
責任編輯:wind
(原標題:駐馬店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