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村干部的別樣人生
摘要: ——記泌陽縣賈樓鄉馬灣村黨支部書記楊奎文記者 陳 司 通訊員 王有震 鄧 敏現年56歲的楊奎文,在村黨支部書記這個崗位上一干就是25年,正是他的努力,使泌陽縣賈樓鄉馬灣村這個小山村由窮到富,走出
——記泌陽縣賈樓鄉馬灣村黨支部書記楊奎文
記者 陳 司 通訊員 王有震 鄧 敏
現年56歲的楊奎文,在村黨支部書記這個崗位上一干就是25年,正是他的努力,使泌陽縣賈樓鄉馬灣村這個小山村由窮到富,走出了一條不平凡的路。該支部先后被評為市縣“十面紅旗”黨支部,他本人歷年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連續四屆當選為縣人大代表。
在窮山溝里建設一個綠色銀行
馬灣村位于賈樓鄉南部,人均耕地面積不足一畝,而且都是邊溝地,石頭多,缺肥少水,種啥啥不長,貧困的繩索一直困擾著全村群眾。1985年,楊奎文從部隊復員回鄉后,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沒飯吃,全村群眾過的是“紅薯湯、紅薯饃,一天沒有紅薯不能活的日子”。1986年,楊奎文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面對這個窮攤子,他和村兩委班子成員,多次分析本村的資源優勢、區位優勢,著力念好“山”字經,做活“林”字這篇大文章,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富民強村之路。
村里沒有資金購樹苗,他就積極與縣水利局聯系,爭取水土保持項目,運回了大批火炬松樹苗。為了擴大綠化面積,他鼓勵群眾在自己荒地上種樹,種多了獎,不種沒收荒坡。他帶領全村干群,很快就綠化荒山荒坡5000畝,累計種植36萬棵火炬松,創建了一個龐大的火炬松基地。
過去的馬灣村,滿目荒山荒坡,冬天站在山上,連小鳥落的地方都能看得到。現在的馬灣村已是綠樹搖曳,遍地蒼翠,大片大片的松林已經成材,價值7000多萬元,被人們稱為馬灣村的綠色銀行。
股份聯合體聯出一個花果山
別看楊奎文穿得像一個十足的農民,他的胸中卻有一顆不安分的心。他見村民們年年種地,僅夠口糧,賣不了多少錢,就思考著想發展林果業。當初,引導群眾種植桃樹的時候,村兩委班子真是磨破了嘴,群眾對那點僅顧口糧的地“金貴”得很,說啥也不同意種那些幾年才見效益的桃樹。對此,楊奎文提出了“班子成員比比看,爭為林果作貢獻”的口號。他對班子成員進行了明確分工,要求每個班子成員每年發展桃樹5畝以上,而且必須立牌子,寫明黨員干部林果示范園。為了帶動群眾,他率先帶領家屬種植了150棵桃樹,年收入8000元以上,這使群眾眼熱心跳。小喬溝組張培虎主動聯合本村最窮的6戶農民,組成“股份聯合體”,對九龍口組230畝荒山進行開發治理,種植桃樹,經過兩年的發展,張培虎的果園收益逐步提高,僅他個人每年收入就6萬多元。
俗話說:“一分種,三分管。”為了帶動生產技術提高,他組織在小喬溝、尤灣、郭灣等地分別建了規模在50畝以上的“林果科技示范基地”,并與河南農大、安徽農大、省林科所等科研單位聯姻,引進名優特新品種64個。2004年,馬灣村被河南省農業廳確定為“無公害水果基地”,實現了“從大到精”的轉變,現年產鮮果400多萬公斤,產值700多萬元。
責任編輯:wind
(原標題:駐馬店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