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大舞臺舞出村民風采
摘要: □晚報記者 李玉榮鄉村“名角”唱紅本村和鄰莊,鄉村大舞臺舞出村民風采……近日,記者來到市開發區開源街道,撲面而來的是一股清新的鄉村文化風。文藝愛好者組織村民自娛自樂每到晚上
□晚報記者 李玉榮
鄉村“名角”唱紅本村和鄰莊,鄉村大舞臺舞出村民風采……近日,記者來到市開發區開源街道,撲面而來的是一股清新的鄉村文化風。
文藝愛好者組織村民自娛自樂
每到晚上,開源街道刁莊村委的大舞臺上總是一派熱鬧景象。昨日,記者在刁莊村委的大舞臺旁看見幾個村民正在商量著用哪個表演動作更合適。
焦月是刁莊村委大舞臺的發起者,也是文藝愛好者中的活躍分子。她說:“不分歌曲和戲曲,只要你有才藝,只要你想來,我們熱烈歡迎。”
今年50多歲的焦月說話爽快,做事利索。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村也富裕起來了,但富裕起來的村民不知道怎么娛樂,沒事就打牌,打得入了迷,男的不回家,女的不管孩子、不做飯,很多夫妻都因此而生氣。”焦月告訴記者,為了讓村民的家庭和諧起來,她就自掏腰包拿出1萬元錢,買了鑼鼓架子、戲服,召集村上的文藝愛好者到她里唱戲。
“當時就想搞些活動,讓村民們樂呵起來。”焦月說,她小時候在文藝宣傳隊里,喜歡唱戲,于是,她就把自己會的教給村民。
今年60多歲的王毛旦聽說村民能在一起唱戲,很是高興。
“我們聽說附近申莊有個老家是東北的老師,他的東北大秧歌扭得非常好,我們就把他請來教我們。他天天來免費教我們,我們一直叫他申老師,至今不知他的真實姓名。”王毛旦說。
村民邊學邊寫。很快,一批通俗易懂的節目問世了。“大家都喜歡看。”幾位村民說,他們編的劇本都來自村里的家長里短。
“我們從剛開始的20多人,發展到今天的100多人,特別在今年春節,大家一起表演節目,那場面真大。”村民李國英說。
鄉村大舞臺成了村民的樂園
陽光照耀下的鄉村,安詳靜謐。鄉村大舞臺旁擺放著體育器械,一些村民正在活動。
曾經,這里是個垃圾場。為了搭建一個文化活動平臺,村民將垃圾場進行了改造,既美化了環境,又為宣傳隊提供了表演的舞臺。
“開始我們只是在焦月家里唱唱、跳跳,后來,我建議出去扭扭,第一次在大路上扭還真有些不自在,扭著扭著就放開了。不但扭出了膽量,還扭上了舞臺。”王毛旦告訴記者。
他們自己扎竹馬旱船,從最初的一個到三個,發展到今天的六個。如今,六個竹馬旱船還不夠用。
說話間兩位村民唱起了豫劇《花木蘭》選段。兩個人唱腔抑揚頓挫,一招一式頗見功底,儼然是村里的“名角”。
一會兒,村腰鼓隊也敲起鼓、打起鑼閃亮登場,充滿了歡快的氣氛。
一村民對記者說,大舞臺已成為村民的樂園。
60多歲的高英告訴記者:“城里人流行跳舞,我們也跳。晚上這里有七八十人跳,我天天都來這跳健身舞。現在村里文化味濃了,我們的家庭生活也和諧多了。”
鄉村大舞臺舞出村民風采
“開門紅呀咯, 紅四方, 歡樂幸福撲打著你的胸膛 。開門紅呀咯, 大風光, 滿眼喜慶蒸騰出更多夢想……”今年農歷正月十五,開源街道舉辦首屆鄉村大舞臺晚會,村民們登上舞臺自娛自樂,展示著自己的風采。
晚會上,村民們還特別邀請了為開源街道作出貢獻的老黨員、老干部們和大家一起娛樂。
聽說村里辦鄉村大舞臺晚會,在市里一家單位當保安的60歲村民程金生特意請假回來參加晚會。
村民龍留根開了一家飯店,聽說村里辦晚會,演員都是村民,他竟然把飯店關了,就為了回家表演節目。
王毛旦的孫子王玉森今年7歲,就會打鼓,晚會那天,打了一晚上的鼓,手腕都累腫了。
“雖然我的手腕累腫了,但我明年還要參加。”王玉森說。
村民賈珍和胡妮因為孩子小沒參加晚會,都很后悔。胡妮對記者說:“明年春節再舉行晚會,說啥我也得參加。”
責任編輯:wind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