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我還能愛你多久
摘要:信息大爆炸 生活被“綁架”微信 我還能愛你多久 溝通便利,卻也加劇信息泛濫;分享快樂,卻也增添過度曝光煩惱。就像硬幣的兩面,微信如日中天之時,用戶
信息大爆炸 生活被“綁架”
微信 我還能愛你多久
溝通便利,卻也加劇信息泛濫;分享快樂,卻也增添過度曝光煩惱。就像硬幣的兩面,微信如日中天之時,用戶的無奈也與日俱增。
3年用戶規模達6億,盡管微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締造社交平臺的新時代,但不少日益疲憊的用戶不得不問:“微信,我還能愛你多久?”
微信“綁架”生活?
“對我來說,微信的虛擬與真實已經沒有界限,我算是深受其害!”市民魏康(化名)一年前經朋友介紹開始使用微信。起初,他把微信當做是生活的一劑“調味品”。然而,接下來的幾個月,這個“調味品”卻變了味。
魏康發現,微信變相加重了自己的工作負擔,也拉低了工作效率。“以前需要處理電話、郵件和短信,現在還得加個微信,而且是信息量驚人的微信。”
魏康拿出手機展示,十幾分鐘沒刷新,他的幾個群就有幾百條未讀信息。“如果領導在群里說點什么,自己沒看見,那就耽誤正事了。可以說,我已經被微信綁架了。”
于是,“盯防微信”已經成為魏康每天從早到晚的大事。他說,自己的工作時間被拉長,生活樂趣被沖淡。無奈之下,他退出了部分聊天群,但還不得不堅守工作群組。
朋友圈還能刷出“存在感”嗎?
近日,“90后”大學生小李在微信朋友圈留下一句:“我刷的不是朋友圈,而是存在感。但如今,存在感已不再,我也不必再刷,別了,朋友圈。”小李隨后刪除自己朋友圈的剩余內容。
和小李一樣,不少用戶也漸漸對微信朋友圈失去興趣。究其原因,用戶增多帶來的私密性減弱以及內容良莠不齊、有用信息減少等都讓用戶漸行漸遠。
此外,微信朋友圈也漸成“廣告軟文”、“心靈雞湯”、“盲目點贊”的聚集地,甚至不法分子也把朋友圈當做行騙的新渠道。
微信,我還能愛你多久?
其實,早在今年2月,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黃震的“退群宣言”就曾引發關注,掀起“微信遭遇滑鐵盧”的討論。
黃震寫道:“微信已綁架了生活,已有微信群和信息量太多,每天無法讀完和回復……我準備先退出幾百個微信群,嘗試在微信上閉關靜修兩月。剛剛退群手指都按麻了!”
這引得很多人開始思考,微信到底還能走多遠?有網友認為,微信進入瓶頸期,需要創新來增強用戶黏性;也有網友分析,微信要突破,實在很難,因為這是微信的“結構性矛盾”所決定的。
微信自媒體賬號運營者熊鋒琦分析,一般而言,用戶會選擇用自己的唯一一部終端注冊一個微信號,往往和手機號高度關聯。這就意味著,通過手機號能找到的“你”便是現實生活中人們認識的“你”。這不同于QQ的匿名虛擬屬性,也有別于隱身、離線等狀態。說白了,微信很大程度上是實際社交關系的延伸。
因此,這種情況下,如果你被要求談談工作、說說想法,或者被要求加入一個群組,你都無法拒絕,或羞于搪塞。
艾媒咨詢CEO張毅認為,從以前的開心網、人人網到微博的發展歷程來看,快速普及、深受歡迎的產品往往也面臨著快速衰落的可能。這就要求微信團隊不斷思考和了解用戶需求與體驗反饋,并及時調整產品設計、服務,才能提升用戶的黏性。
張毅認為,現在還很難斷言用戶對微信的忠誠度會維持多久。不過,一些細小的調整,如“入群需征詢本人意見”等改進,或許會重拾一部分消費者的信心。
(李崢巍 張 舵)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