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縣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紀實
摘要:堵與疏變奏曲——西平縣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紀實張金城/文 王朝朝/圖 秸稈禁燒工作人員在地頭宣傳秸稈禁燒。6月10日是芒種后的第4天。俗話說:“芒種忙,
堵與疏變奏曲
——西平縣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紀實
張金城/文 王朝朝/圖
秸稈禁燒工作人員在地頭宣傳秸稈禁燒。
新縣長鐵腕抓禁燒
2011年秋季因秸稈禁燒工作落后被罰款的西平縣,2012年夏季又因出現大面積焚燒秸稈現象,被市政府通報,并罰款20多萬元。全縣很多人感到茫然,不少縣、鄉、村干部對做好秸稈禁燒工作失去了信心。秸稈禁燒似乎成了該縣工作的第一難。
這年秋收前幾天到任的西平縣代縣長聶曉光,早已耳聞西平縣三夏期間秸稈禁燒中出現的問題,剛上任便下決心要扭轉禁燒工作的被動局面。為增強鄉鎮干部做好秸稈禁燒工作的信心,他親自主持召開各鄉鎮鄉鎮長會議,分析近兩年禁燒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個別鄉鎮禁燒失控的原因,研究制訂了2012年秋季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實施方案,鼓勵大家放開手腳大膽抓禁燒工作。
柏亭街道辦事處因
中秋之夜,是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月餅賞月的日子。這天晚上,聶曉光沒有回家,他和分管副縣長、縣委農辦的同志一起,到各鄉鎮檢查、調研禁燒工作,直到月亮偏西,才回機關休息。
為了盡快破解禁燒工作難題,第二天一早,他把縣里2個禁燒巡視組和3個禁燒督導組的同志全部請到縣政府會議室,共同研究如何做好禁燒督導工作,并對督導重點和督導辦法提出了具體要求。
會議剛結束,聶曉光就驅車到縣城北部幾個鄉鎮檢查秸稈禁燒工作。中午簡單吃罷飯,又馬不停蹄地到南部鄉鎮檢查。下午4時許,他發現專探鄉南部升起一股煙霧,便立即讓司機加大馬力向冒煙處駛去。當他們趕到起火處時,發現是秸稈還田過的地塊在焚燒。聶曉光當即把鄉黨委書記和鄉長叫到焚燒現場,讓他們“參觀”火情,對其進行了嚴厲批評,并對專探鄉政府進行重罰。
縣長親自抓禁燒、鐵腕破難題,增強了全縣干部做好秸稈禁燒工作的信心,鼓舞了大家的禁燒工作斗志。全縣廣大鄉村干部振作精神抓禁燒,千方百計推進秸稈還田,工作局面煥然一新。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迅速進入全市先進行列,連續兩年被評為全市先進單位,并獲得市委、市政府的獎勵。
秸稈直接制炭的啟示
西平縣是農業大縣,有70萬農民、118萬畝耕地,每年夏秋兩季農作物播種面積230多萬畝,農作物收獲后殘留在田里的秸稈有100多萬噸。上世紀90年代末,由于大型農業機械的普及和耕畜的減少,原來用作飼料和燃料的秸稈成了廢物。部分農民為了方便種田,一燒了之。各級政府為了減輕空氣污染、保證交通順暢,每年都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防止農民焚燒秸稈,但效果并不理想。
西平縣柏亭街道辦事處朱洪村村民朱建收是個“發明迷”。2010年,他研究的獨桿吊機和秸稈抓機等設備獲得10項國家發明專利。目睹焚燒秸稈讓空氣污染越來越嚴重的現狀,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便暗下決心要攻破秸稈制炭難題。這年冬天,他4次到河南省農科院和中國三農事業河南發展中心,向專家請教秸稈制炭技術。在專家的指導下,經過上百次試驗,耗費100多萬元,終于在2011年底研制成功秸稈制炭、油、氣聯產設備。利用這套設備,不用油、不用電,可以在24小時內把秸稈直接變成炭。在生產炭的過程中,還可以提取化工原料木焦油、木醋酸和可燃氣,廢物變寶,效益可觀。2012年春,他又研制成功了移動式秸稈制炭、油、氣聯產設備,并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012年和2013年,駐馬店市科技局和西平縣科技局先后4次在河南建收機械有限公司舉辦培訓班,在全縣和全市推廣秸稈制炭、油、氣聯產技術。縣禁燒辦也兩次在該公司舉辦秸稈制炭技術培訓班,組織鄉村干部學習秸稈制炭和提取油氣技術。至2013年底,全縣建起秸稈制炭廠12家。
秸稈制炭廠的蓬勃興起,很快引起了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的關注。他們認為,利用農作物秸稈直接生產炭、油、氣,技術簡單、投資小,不但可以變廢為寶,為國家節約能源、發展循環經濟,還可以減輕禁燒工作壓力,凈化人居環境。同時,他們也進一步認識到,單純用堵的方法禁燒秸稈,不僅浪費人力物力、耽誤正常工作,還造成干群關系緊張,影響了黨和政府的形象。西平縣作為全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示范縣,要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中充分發揮示范作用,當務之急是解決農作物秸稈對環境的污染問題,破解秸稈禁燒難題。于是,該縣主要領導研究決定,調整禁燒工作思路,堵疏結合、以疏為主,做好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
5月上旬,該縣縣委、縣政府在研究制訂2014年度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實施方案時,著重研究了鼓勵和支持群眾辦秸稈制炭廠的問題。在《實施方案》中明確規定,鼓勵企業參與秸稈的綜合利用工作,對在秸稈綜合利用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績的企業給予通報表揚,并給予一定的獎勵和資金扶持。
一石激起千層浪。《考評辦法》的出臺,不僅促進了秸稈制炭技術的推廣,還激發了干部群眾回收秸稈發展養殖業和種植食用菌的熱情。一些有運輸車輛的農民還主動撿拾田間、道路和溝河里堆積的秸稈,運銷給秸稈制炭廠和造紙廠,既增加了收入,又清潔了環境,減輕了秸稈禁燒的壓力。
4000名“迷彩服”的角色轉換
從上世紀90年代起,每年一到三夏和三秋時節,在田間值班禁燒的“迷彩服”,成了西平縣一道亮麗的風景。
西平縣身穿迷彩服參與秸稈禁燒的人員包括全體鄉村干部、縣直各單位駐村督導組人員、臨時抽調的鄉鎮各部門人員,合計4000人。秸稈禁燒人員為什么要統一穿迷彩服,據說有兩個用意:一個是明確身份,便于實行軍事化管理;另一個是增強秸稈禁燒人員的責任感和執法的權威性。他們的主要任務是,按照縣委、縣政府制訂的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實施方案的要求,層層落實責任,分區劃片,嚴防死守,杜絕焚燒秸稈現象發生。
為了切實做好今年三夏期間的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也為了進一步增強“迷彩服”的責任感和實現角色轉換,
聶曉光對今年的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提出4點要求。
高度重視,強化教育。把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作為一項中心工作,縣、鄉切實加強領導;利用召開會議、出動宣傳車、張貼標語、懸掛橫幅、發放明白紙等形式,加大對禁燒重大意義和禁燒法規宣傳力度,提高農民對禁燒秸稈重要性的認識,自覺不焚燒秸稈,主動清運回收和實行秸稈還田。
重兵出擊,嚴防死守。嚴格落實縣四個班子領導包鄉鎮、鄉鎮領導包村、村干部包組責任制,把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任務落實到每一個縣、鄉、村干部和具體區片。結合開展“萬名干部下基層”活動,要求每個縣直單位派出3至5人的禁燒督導小組,駐村督導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所有參與禁燒的人員必須堅守崗位、嚴防死守,切實履行禁燒職責。
疏堵結合,以疏為主。把秸稈粉碎還田和清運回收作為秸稈禁燒工作的主要任務,要求農戶在農作物收獲后及時秸稈還田或清運回收。鼓勵和支持秸稈制炭企業、養殖大戶和食用菌培育戶大量回收秸稈,并根據回收數量給予獎勵。
嚴格考核,重獎重罰。今年夏季秸稈禁燒工作結束后,縣禁燒工作領導小組將組織考核驗收小組,按照《考核辦法》對各鄉鎮(街道辦事處)、縣直各單位的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情況進行考核打分,依據考核結果進行獎懲。
同時,聶曉光要求全縣各級禁燒人員更新禁燒觀念,在思想和行動上實現由堵到疏的轉變,積極宣傳和引導農戶回收及綜合利用秸稈,大力支持有識之士興辦秸稈綜合利用企業。
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禁燒觀念的轉變,帶動了全縣各級干部禁燒觀念的轉變。4000多名“迷彩服”紛紛轉變角色,爭做秸稈綜合利用的推動者。
從4月到麥收時節,全縣有12個鄉鎮組織鄉村干部和有識之士到河南建收機械有限公司考察學習秸稈制炭、油、氣聯產技術。不少鄉鎮明確規定,行政村或村民建一個秸稈制炭廠,鄉政府對其補貼1萬元。目前,全縣已建成秸稈制炭廠17家,消耗農作物秸稈8萬噸。近幾天,這些秸稈炭廠都正在積極回收秸稈,為生產秸稈炭準備原料。
今年麥收一開始,各鄉鎮(街道辦事處)的“迷彩服”就走村串戶動員和幫助食用菌種植戶清運回收秸稈。僅環城鄉道莊食用菌種植合作社,就回收秸稈400多噸,為麥收后種植雙孢菇備足了原料。
全縣120多家規模養殖場和2000多個養殖大戶在“迷彩服”的支持和幫助下,積極回收秸稈作飼料和燃料。至目前,啟明肉牛、伊利牧業等養殖企業,均已收購秸稈500噸以上。
位于西平縣城南部的焦莊、重渠、蔡寨、二郎等鄉距離遂平縣城較近,且交通便利。這幾個鄉的“迷彩服”們按照市政府的安排,積極動員有運輸車輛的農戶為白云紙業回收秸稈,并幫助他們解決儲存秸稈的場地問題。僅焦莊鄉和重渠鄉就建立秸稈收購儲運點10多個,收儲秸稈4000多噸。
從“怕看”到“請看”
三夏時節在西平縣采訪,筆者一天時間驅車10多個鄉鎮,沒有看到一處焚燒秸稈現象,也沒聞到一點秸稈焚燒的煙味,只見到處是秸稈打捆和秸稈還田的機械,到處是禁燒秸稈的“迷彩服”和清運秸稈的車輛與人群。陪同筆者采訪的張書勛說:“今年你們來采訪,我們歡迎。要是在往年,可不歡迎你們來。前些年,秸稈禁燒期間我們有三怕:一怕上級領導來檢查;二怕記者來采訪;三怕衛星遙控監視。今年,我們啥都不怕了。”
張書勛說得很實在。上世紀90年代以來,西平縣一直很重視秸稈禁燒工作,每年都組織大量人員層層落實禁燒工作責任,嚴防死守。對重點地區和習慣焚燒秸稈者,更是重兵防守,看死盯牢。然而,由于只堵不疏,秸稈沒有出路,農民為了播種下一茬作物,順便把殘留在地里的秸稈燒掉。近幾年,隨著大型秸稈還田機械的增多,秸稈還田面積逐年擴大,但由于大量的秸稈還田后土壤耐旱能力降低,莊稼不易出苗保苗,且病蟲害增多。一些農民為了降低生產成本,仍然千方百計要把秸稈燒掉,尤其是一些偏僻落后和秸稈還田機械少的鄉鎮,一到播種時節和遇到高溫干旱天氣,經常發生大面積焚燒秸稈現象,形成了“年年禁燒年年燒”的惡性循環。當時的“迷彩服”,一方面要嚴守死守,另一方面還要組織群眾和機械消除焚燒痕跡,唯恐記者曝光和被上級發現后罰款。
“現在不一樣了,我們樂意請上級來檢查,歡迎記者來采訪,想看哪里看哪里!”張書勛話語中充滿了自信。
老王坡管委會位于老王坡滯洪區腹地,轄老王坡農場和附近的3個行政村,耕地3萬畝。
在縣城北部的宋集鄉,筆者看到,這個鄉95%以上田塊的秸稈已粉碎還田,“迷彩服”們正和農民一起清運路旁、溝河和農田林網樹下的秸稈。筆者到重渠鄉采訪時,一戶農家正在辦喪事,幾位“迷彩服”提著水桶站在旁邊,鞭炮聲剛響過,他們便立即上前把火星用水澆滅了。筆者不盡感嘆:“這個鄉的禁燒工作做得真細啊!”
位于縣城西北部的權寨鎮,北與漯河市源匯區問十鎮接壤,前些年幾乎每年發生跨境大面積焚燒秸稈現象,兩個鄉鎮又往往相互推諉責任,加大了禁燒難度。今年三夏期間,權寨鎮主動與問十鎮聯系,經過協商成立了邊界秸稈禁燒聯防指揮部,建立了聯控、聯防、聯調工作機制。同時,鎮財政拿出專項資金,支持村民興建秸稈制炭廠和回收利用秸稈,徹底扭轉了秸稈禁燒的被動局面。筆者到這個鎮采訪時,鎮長趙永柱陪著接連看了6個行政村的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臨分別時告訴筆者:“多年來,權寨鎮的禁燒工作年年挨批評受罰,去年算弄了個不獎不罰,今年我們有信心獲得縣里獎勵。歡迎你們以后多來采訪和指導工作!”
秸稈禁燒工作人員在田間巡邏。
鄉鎮負責人在指揮秸稈清運收儲工作。
農民在進行秸稈還田作業。
制炭企業忙著收購秸稈。
秸稈打捆機在田間作業。
秸稈在炭化池里不出24小時就可以變成炭。
秸稈制成的炭制品,備受消費者青睞。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