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蔡:激情演繹“聚變”新跨越
摘要:上蔡,一片人文氣息厚重的土地,因城而名;一部激昂奮進的興業史,因產而興。
——上蔡縣產業集聚區5年發展綜述
記者 陳 司 通訊員 張海波 張艦艇
近日,女工們在河南榮光鞋業三期新廠區第二車間包裝流水線上包裝即將出口歐洲的布膠鞋。河南榮光鞋業三期總投資3.5億元,項目達產后,年可產布膠鞋1200萬雙、產值3.5億元、利稅3500萬元,可安排2600多人就業。 通訊員 宋永亮 攝
上蔡,一片人文氣息厚重的土地,因城而名;一部激昂奮進的興業史,因產而興。
5年來,上蔡縣產業集聚區按照三規合一、四集一轉、產城互動的要求,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培育主導產業、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產城融合,實現道路、電力、通信、供水、排水、排污、有線電視“七通一平”,先后被評為河南省“十快產業集聚區”、“投資者滿意的產業集聚區”和“最具投資法治環境產業集聚區”。
5年來,上蔡縣產業集聚區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經歷了一場掙脫桎梏、茁壯成長的奮發之旅。
一組數字見證了上蔡縣產業集聚區的輝煌巨變:至2013年底,各項經濟指標較2009年有較大增長,規劃面積由11.11平方公里擴展到16.88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由3.2平方公里增加到9平方公里,入住項目由38個增加到128個,工業項目由30個增加到110個,固定資產投資由15.3億元增加到65.6億元,主營業務收入由30.2億元增加到131億元,就業人員由8600人增加到2.45萬人。
5年的發展實踐表明:上蔡縣產業集聚區已成為該縣產業轉型升級的突破口、招商引資的主平臺、農民轉移就業的主渠道、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準確定位,科學規劃
上蔡縣產業集聚區始建于2007年, 是2009年省委、省政府第一批納入發展規劃的全省180個產業集聚區之一,主體部分位于上蔡縣城西北部。
產業是“立城之基、興城之本”。為做到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上蔡縣在充分借鑒外地先進經驗的基礎上,聘請河南省規劃設計院對產業集聚區進行了科學規劃論證,制定了產業集聚區近期(到2015年)、中期(到2018年)和遠期(到2020年)發展目標。明確了以農副產品加工和輕工制造為主導產業,把集聚區打造成為基礎設施完備、產業布局合理、生態環境優美,具有較強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產業集聚區,河南省重要的產業集聚區,全省知名的制鞋、制門、服裝、玩具和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基地。
目前,上蔡縣產業集聚區已經形成了以制鞋、制門、服裝、玩具為主的輕工制造和以面粉、糧油、食品等為主的農副產品加工兩大產業集群。以制鞋為主的輕工制造業已發展企業26家,培育了“榮光”、“澳祥”、“雙峰”等知名品牌,其中榮光鞋業年產值13億元、年出口創匯2000多萬美元。農副產品加工產業已發展企業29家,培育了“豫花”、“久久”、“珍麥軒”、“福貝旺”、“海博”等知名品牌,其中大程面粉公司生產的“豫花”牌面粉直供人民大會堂,天一食品公司生產的非油炸方便面深受消費者青睞。
承接轉移,廣泛招商
產業發展靠項目,項目建設靠招商。近幾年,上蔡縣充分發揮地處駐馬店、周口、漯河三市之間區域性中心城市區位交通優勢,以產業集聚區為載體,緊緊圍繞農產品加工、輕工制造兩大工業主導產業和體育用品、禮品、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圍繞主導產業延鏈補鏈招商引資,積極承接龍頭型、基地型和集群型項目,緊盯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地區優勢企業發展動向、投資動態,實行產業招商、園區招商、以商招商,著力招大引強。
為加快產業集聚區發展,該縣抓住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的大好機遇,創新方式方法,大力開展招商引資活動。除積極組團參加省、市組織的招商推介活動外,先后多次組織有關人員赴廣東、上海、福建、江蘇、浙江等地開展招商引資活動,以扎實的作風、坦誠的態度、真摯的感情,贏得了客商的尊重和信任。縣直單位和鄉鎮堅持實行“二分之一”工作法,營造了濃厚的招商引資氛圍。同時,積極為投資客商提供優質服務,千方百計為企業解決困難問題,做到以情感人、以誠感人,形成了多期投資效應,帶動了更多客商投資上蔡。榮光集團、國能生物發電、漢帛國際、香港華倫玩具、閩商食品工業園等一批知名企業(項目)紛紛落地上蔡。五年來,產業集聚區共引進項目90個、總投資182億元,其中億元以上項目48個、5億元以上項目15個、10億元以上項目4個。這些項目的實施,為上蔡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產業集聚區成為拉動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力引擎。
“如今,集聚區已經成為上蔡經濟崛起的新載體,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戰場,踐行‘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實驗區。”上蔡縣委書記彭賓昌指出。
夯實基礎,優化環境
花香自有蜂蝶舞,巢暖引來金鳳凰。上蔡以誠招商,兌現承諾,傾力為項目客商入住打造一流的投資環境,提供一流的服務。
自組建以來,上蔡產業集聚區按照“規劃先行、適度超前”的原則,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截至2013年底,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資36.73億元,建設標準化廠房85.65萬平方米、道路
完善服務機制,創優發展環境。在加強硬件建設的同時,上蔡縣非常注重發展軟環境的打造。“環境優才能引來金鳳凰。我們以企業需求為中心,改進作風,提升效能,創新服務,為客商入住提供一切便利條件。”上蔡縣產業集聚區管委會主任李四強如是說。
樹立“企業至上”的服務理念,始終堅持 “把企業家當親人、把企業的事當家事去做”,切實為企業發展提供優質服務。 從體制機制的創新,到工作方式方法的改進,再到政府心態、身份的定位,集聚區在與企業的良性互動過程中,形成了“一個項目、一位領導、一套班子、一個方案、一抓到底”的一條龍服務機制,該機制在切實解決企業的用錢、用地、用工、用水、用電問題的過程中,發揮了積極有效的作用。實行縣四個班子領導分包聯系重點企業、企業25天安靜生產日、掛牌保護等項制度,嚴厲查處涉企“四亂”行為,重拳打擊干擾企業正常施工和生產經營的現象。
多策多措并舉,破解發展難題。突破要素瓶頸,方能推動發展。在解決土地問題上,該縣一方面采取城鄉掛鉤、拆舊村建新村的方式,把節余出來的土地置換為建設用地指標;另一方面加大土地資源整合力度,盤活破產企業、廢棄廠房等閑置土地。同時,嚴格控制用地審批,按照項目投資額度確定用地規模,引導投資主體建設高層建筑、多層標準廠房,實現節約集約用地。截至2013年底,累計為企業報批土地近6000畝。在企業融資方面,成立了上蔡縣企業投資擔保中心和興工投資有限公司,并以此為投融資平臺,先后與農信社等多家金融單位簽訂了《合作協議》,累計融資4.2億元用于產業集聚區基礎設施建設,累計為企業擔保貸款5300萬元,幫助企業協調貸款2億多元。針對勞動力資源緊張的狀況,為確保企業正常生產,鞏固招商引資成果,該縣將產業集聚區企業招募員工工作納入鄉鎮年度目標管理,加大工作力度,保證企業用工需求。創建“產業集聚區招工中心QQ群”信息平臺,組織開展企業用工招聘會,大力實施陽光工程、雨露計劃,加大農民工技能培訓力度,舉辦農民工技能培訓班128期,免費培訓農民工1.2萬余人。
產城融合,互動發展
上蔡縣的決策者認為,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走出一條“三不兩新”協調發展的路子,就是要正確把握產業和城市發展的辯證關系,著力構建一座產業、城市和生態相互融合協調發展,融生產、生活、生態于一體的產業新城。
“路平了,街寬了,交通順暢了,游園綠地多了,夜景更美了!”2014年春節前,在北京工作多年的
以產興城,依城促產。近幾年,上蔡縣在全力加大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產業集聚區建設的同時,響亮地提出了打造宜商、宜居、宜工、宜游的“四宜”城市奮斗目標。圍繞打造“四宜”新型城市,上蔡縣委、縣政府在組織啟動新一輪總體規劃修編時,全面梳理規劃思路和存在問題,堅持高起點、高水平,大手筆、大氣魄的規劃設計理念,聘請相關專家對縣城總體規劃和產業集聚規劃進行重新修編,科學編制《上蔡縣城市總體規劃》、《中心城區土地利用規劃》、《產業集聚區發展規劃》,努力實現產業與城市的無縫對接、融合發展。
2013年以來,該縣在高標準建設新城區的同時,先后投巨資對老城區主要街道進行擴建和改造,已完成東西大街、南北大街、蔡都大道、白云大道、蔡侯路等11條城區主干道的改、擴建工程;整治背街小巷26條,相繼建成廣場、游園、街頭綠地10余處。城市管理工作持續加強,環境衛生整治扎實推進,市容市貌明顯改觀,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圍繞完善服務功能,提高承載能力,上蔡縣還積極推進商務中心區建設,引進了一批產城綜合體項目。目前,總投資12億元的中部禮品城項目一期工程已基本建成,總投資30億元、占地1300畝的海麟·黃淮商貿城,總投資15億元、占地278畝的百慧園廣場,總投資5億元、占地41畝的華倫時代廣場項目等一批大塊頭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之中,占地56畝、投資7800萬元的瑞天榮勝公租房小區主體工程已全部完工。
“力爭2014年產業集聚區新入住工業項目30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0億元,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50億元,新增勞動崗位5000個;爭取到 2020年入住企業超過300家,總產值在250億元以上。努力打造‘開拓、創新、務實、高效’的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上蔡縣委副書記、縣長胡建輝對于產業集聚區的未來充滿了信心。
上蔡,新程已啟,絢麗可期!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