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計時:銅壺滴下水叮咚
摘要:●齊吉祥 國家博物館館藏的銅壺滴漏在沒有手表也沒有掛鐘的古代,怎樣計時呢?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想到了一些辦法。古代的人們在用陶器取水、儲水的時候,因陶器質地疏松,難免
●齊吉祥
國家博物館館藏的銅壺滴漏
在沒有手表也沒有掛鐘的古代,怎樣計時呢?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想到了一些辦法。
古代的人們在用陶器取水、儲水的時候,因陶器質地疏松,難免出現漏水現象。通過長期觀察,人們注意到漏水容器水面下降的高低和時間有一定對應關系,從而制成了專門用于計時的漏水壺。我國的歷史文獻中曾說:“漏刻之作蓋肇于軒轅之日,宣乎夏商之代。”若據此說,則是產生在黃帝時代,也就是原始社會末期,到夏商時已普遍使用,但目前尚缺少實物證據。另據《周禮》記載,西周時已有專門掌管漏壺計時的官員——擎壺氏,這說明在距今3000年的時候,我國已正式使用漏壺計時了。
漏壺有沉箭式和浮箭式兩種。在浮箭式漏壺系列中,壺數最多的是4壺一套,而且這種4壺一套的漏壺僅有兩套存世,一套是清代制造的,現陳設在故宮博物院的保和殿;另一套制于元代,現藏于國家博物館。這兩套均由銅鑄造而成,故稱為銅壺滴漏。
由于水的流動會受到溫度等因素影響,盡管多級滴水,也難免在時間上有微小誤差,還要借助日晷等計時器進行調整。
我國發明的漏壺比國外制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很多,成為歷代計時的重要工具。不過到了明朝以后,由于鐘表逐漸普及,漏壺應用日益減少,可在皇宮還可看到它的蹤跡。如清朝乾隆時制的漏壺,是宮廷的陳設品。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