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式社區養老亟待建設的惠民工程
摘要: 春日暖陽,一名老人在悠然自得曬太陽。對很多老人來說,物質條件滿足的同時,精神世界一樣需要豐富。□晚報記者 朱 曄 文/圖鏡頭一:馬欣榮的日常工作早上6時,天空顯現一絲魚肚白,馬欣榮老人就起床了。
春日暖陽,一名老人在悠然自得曬太陽。對很多老人來說,物質條件滿足的同時,精神世界一樣需要豐富。
□晚報記者 朱 曄 文/圖
鏡頭一:馬欣榮的日常工作
早上6時,天空顯現一絲魚肚白,馬欣榮老人就起床了。拿出頭天晚上泡好的黃豆,倒進豆漿機,馬欣榮開始打雞蛋,攪面糊,準備煎雞蛋餅。
6時30分,餐桌上已經擺好了3碗熱乎乎的豆漿。看看表,馬欣榮來到孫子門口,開始叫孫子起床。
等兒子、兒媳、孫子洗漱完畢,黃澄澄的雞蛋餅已經煎好了。
7時10分,兒子一家三口準時出門,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這時,馬欣榮才坐下來,把剩下的雞蛋餅和豆漿吃完,打掃衛生。
喘了口氣,馬欣榮拿了個手提袋,喊上鄰居,兩個老太太做起了每天的必修課:一起去超市買菜。
馬欣榮今年67歲。對她來說,照顧兒子一家三口的日常起居就是她每天的工作。
這份工作并沒有多大的壓力。對她來說,壓力在于有一天自己身體不行了,干不了這份“工作”了該怎么辦?誰來照顧自己?
這些擔憂并非杞人憂天,全來自院內居民張老太的遭遇。
鏡頭二:張老太的養老生活
張老太和馬欣榮住在一個家屬院。馬欣榮現在的生活就是張老太以前的生活。
這種生活狀態因2013年夏天的一次摔倒而改變。那次摔倒,張老太股骨頭骨折。醫生告訴她,因為她年齡大了,骨質疏松較嚴重,即使治愈,也不能長時間站立,需要臥床靜養。
張老太有兩個兒子,小兒子在鄭州工作,她一直跟著大兒子生活。摔傷后,她覺得自己是個累贅。
一天,兒子小心翼翼地問張老太能否住到托老院。雖然不情愿,但張老太還是答應了。
一個星期后,家屬院里的幾位老人發現,張老太坐在輪椅上,由護工推著回來了。看見老朋友,張老太未語淚先流。
張老太說,不是托老院的條件不好,也不是托老院照顧不周,而是她對新環境難以適應,對老伙伴十分想念。
和老伙伴見了面后,張老太又回到了托老院。張老太這次回來讓家屬院里的十幾位老人感慨不已。
對馬欣榮來說,她最怕的就是有朝一日癱倒在床的時候,被送到人生地不熟的托老院度過余生。
這,也是大多數老人擔憂的。
贍養老人的現實困難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對于很多為人兒女的年輕人甚至中年人來說,工作一天,回家能吃上現成飯,是最幸福的事。對于許多老人來說,能幫孩子一把,也是累并幸福的事。
但是,并不是所有家庭的老人都能身體健康。一旦老人上了歲數,身體不好的話,養老便成了大問題。
對張老太來說,兒子、兒媳也不是不孝順,而是有心無力。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即使不是獨生子女,工作壓力那么大,還要照顧老人,該多吃力啊。”馬欣榮告訴記者。
病倒臥床在家的那一個月,張老太目睹了兒子、兒媳手忙腳亂的情景:要給上高中的女兒準時做好一天三頓飯,要照顧老媽吃飯、穿衣、如廁。
“孩子也很孝順,對我沒有流露出不耐煩,可是看著孩子忙工作、忙家里,我心里過意不去。”張老太說,兒子給她找的托老院,環境與條件在市區都是一流的。
住進托老院后,張老太發現,那里的很多老人和自己想的如出一轍:不愿拖累兒女。
不能適應陌生環境和陌生人
俗話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
對很多老人來說,無論多么好的托老院、多么細心的護工,也不如自己居住多年的老屋和相處多年的伙伴。
市駿馬路上有一家托老院,天氣好的時候,老人們會一起坐在院子里曬太陽。很多老人瞇著眼睛,靜靜地一坐就是一個上午。
這并不是這家托老院的特有情形。記者采訪時,很多托老機構的負責人告訴記者,老人們之間缺乏溝通和交流。
雖然同住一個屋檐下,但因為互相不熟識,很多老人每天交流不超過10句話。
離開了生活多年的環境和老友,正是張老太流淚的原因。以前在家里的時候,每天和老伙伴們相約買菜、嘮嗑,是她的最大樂趣。可是如今,這一切都變了。陌生的環境、陌生的面孔,讓張老太很不適應,那種疏離感讓她愈發懷念摔傷前的時光。
更多老人渴望居家式社區養老
采訪中,一些托老機構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在選擇托老院時,很多人考慮的是居住條件、飲食衛生等一些客觀環境,而忽略了老人的心理需求。
一家托老院的護工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件事:一位老人癱瘓多年,以前都是老伴照顧。老伴去世后,兒女沒時間照顧他,把他送到了托老院。到了托老院后,老人終日沉默不語,不到半年就去世了。
老人的兒女來給老人收拾遺物時痛苦不已:母親照顧父親那么多年,父親的心態一直很好,他們做兒女的卻忽略了父親的情感需求。
這位護工告訴記者,很多老人入住托老院后,性格開朗的還能較快融入環境,性格內向的就會越來越沉默,身體也會越來越差。
若年老體弱,生活難以自理,老人們愿意選擇哪種養老模式?
記者也對一些老人進行了隨機調查。調查顯示,百分之三十的老人選擇家庭養老,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老人認同居家式社區養老,想去老年公寓、養老機構的不足百分之十五。
家庭養老是我國傳統的養老形式。現在的城市居民家庭,由于絕大多數子女要忙于工作,還要照顧下一代,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照顧老人,請人上門護理老人,費用、住房等也是一個問題。這讓家庭養老成了一個社會性的難題。
就我市而言,社會養老剛剛起步。目前,我市現有養老機構大部分存在建設規模小、床位少、設備短缺、運轉艱難等問題,養老服務大多停留在基本的生活照料上,服務功能不夠健全。
我市出臺政策支持發展居家式社區養老
春節過后,驛城區召開“兩會”,政協委員劉玲、張中亞等就養老問題提出提案。在隨后召開的全市“兩會”上,市政協委員李國民也提交了關于養老的提案。
早在2011年7月,市政府就出臺了《關于加快全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
《意見》明確提出了對發展各種養老機構的實施意見和優惠措施。其中,大力發展居家式社區養老服務是一個重點。
居家式社區養老服務,指的是在充分利用現有各類社區服務設施的基礎上,建設一批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廣泛開展日間照料、短期撫養、康復護理、精神慰藉、送餐代購、咨詢指導、法律維權、安全巡視等社區養老服務。
“居家式社區養老,就是中國式養老模式。”一家養老機構的負責人說。
探索居家式社區養老模式,不只是我市政府所關注、探索、實施的問題。
記者查閱了很多資料,一些一線城市,已經在積極探索居家式社區養老模式。
——南昌市東湖區為符合條件的老人發放“居家養老服務券”,推廣使用可衛星定位的小靈通“平安鈴”,以防止老人走失;為社區老人安裝被稱為“愛心門鈴”的無線呼叫器,開展居家養老巡視服務。
——重慶市推廣“愛心回報儲蓄制”,讓低齡老人以照顧高齡老人的方式,為將來儲蓄“服務時間”。
——武漢市推廣凡獨居、長期臥床不起的70歲以上低收入老年人,可享受政府提供的365小時(平均每天一小時)免費護理服務。中心城區獨立居住的70周歲以上、月收入1200元以下的老年人,自請保姆費用政府補貼一半。
居家式社區養老成為亟待建設的惠民工程。
什么是居家式社區養老
什么是居家式社區養老?百度給出的解釋是:老年人在家庭居住與社會化上門服務相結合的一種新型養老模式。這種模式可以確保老人、子女、養老服務人員、政府各取所需,促使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社區居家養老彌補了家庭養老的不足,是政府大力倡導的一種新型養老模式,適合子女工作太忙照顧不到自己又不想離開家的空巢老人。
簡而言之,居家式社區養老就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由社會及社區提供買菜、做飯、洗衣服、洗澡等服務。這種新型養老模式既解決了養老院親情淡薄的問題,又解決了傳統家庭養老服務不足的難題。
有需求,有市場,發展起來卻不是那么容易。
目前,我國社區養老服務還處于起步階段,服務與需求還存在較大差距,例如,規模小、服務項目比較簡單,特別是醫療保健、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務還十分欠缺,而專業的居家老人健康護理更是空白。我市的社區養老服務,目前完全處于空白狀態。
“想做,但是沒有可借鑒的現成模式,特別是在醫療保健和購買服務方面,缺乏經驗。”一家養老機構的負責人說。
“希望政府能夠出臺詳細的優惠政策,我們在‘試水’時也可以有所依靠。”這名負責人告訴記者。
責任編輯:guanli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