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亮:互聯網平臺建設是醫改必然選擇
摘要: 【對話人物】 徐亮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原所長,北京同仁醫院原副院長,現任科技部現代服務業總體專家組專家,中國眼微循環協會副主委,《國外醫學眼科學分冊》、《
【對話人物】
徐亮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原所長,北京同仁醫院原副院長,現任科技部現代服務業總體專家組專家,中國眼微循環協會副主委,《國外醫學眼科學分冊》、《眼科》雜志主編。
互聯網平臺的建設是國內外醫改的必然選擇,這種新方式能提高醫療效率,有助于實現從以大醫院為中心向以社區醫院為中心的轉變。
●談醫療現狀
服務碎片化、醫療價格不合理仍是醫改難題
移動互聯技術在改變、顛覆各個傳統行業,包括健康醫療行業。
新京報:您今年提交的提案涉及哪些方面?
徐亮:我今年提交的提案是關于互聯網時代促進健康醫療服務業發展的新模式。目前推進醫改有諸多有利因素,其中包括:1、為了促進經濟持續發展、產業轉型、民生工程、拉動內需,2013年國務院相繼發文,促進健康服務業、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2、移動互聯技術在改變、顛覆各個傳統行業,包括健康醫療行業。
新京報:除了有利因素,當前醫改還面臨哪些問題?
徐亮:主要包括幾個方面:1、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基層、農村醫療服務能力弱,服務碎片化,患者集中到大醫院看病,造成“看病難”;2、醫療服務效率不高,醫療價格不合理,在醫院的總收入中,體現技術服務價值的診療費小于15%,而藥品、高值耗材、設備等間接成本大于70%,造成“看病貴”;3、行業信任度下降,醫患糾紛、醫院暴力呈上升趨勢。
●談醫療改革
構建互聯網時代的健康醫療新模式
醫改應該注重系統化、信息化建設,加強整體、系統化設計。
新京報:對于互聯時代醫療服務業的發展模式,您是如何構想的?
徐亮:醫改應該注重系統化、信息化建設,不能只是局部修補、單純加強基層醫院建設,而應該加強整體、系統化設計。互聯網平臺的建設是國內外醫改的必然選擇,這種新方式能提高醫療效率,有助于實現從以大醫院為中心向以社區醫院為中心的轉變。
另外,不能只是以行政化管理強推區域醫療,而應該以運營管理的價值鏈理論激勵各級健康醫療機構整合;不能只是以傳統醫療模式構建體系,而應該以互聯網時代的新模式構建高效、高質、可持續的健康醫療體系。
新京報:根據您的提案內容,遠程醫療也是醫療服務新模式中的重要一環。與傳統醫療模式相比,遠程醫療如何保證服務標準及實現有效監測?
徐亮:遠程醫療使大醫院優質資源輻射基層醫院;可穿戴感應器的物聯網使健康醫療服務到家庭,服務標準及質量監測是遠程醫療可持續的保證。遠程會診必須有影像學檢測依據,在國外有服務標準,通過遠程視頻讓醫生看病者可醫保報銷;缺乏影像學診斷依據只能稱為遠程咨詢,遠程咨詢的可靠性低于遠程會診。
新京報:醫學證據的獲得是遠程醫療的關鍵,如何保證遠程醫療服務的專業性?
徐亮:醫學診斷最可靠的是影像證據,以眼科為例,憑借影像可以診斷95%以上的眼部疾病;其次為血樣檢測證據。這兩者都是客觀依據。正如大家網購會參照評價一樣,互聯網醫療同樣如此,需相對透明,血氧、心率、血壓等如果可以自行監測,完全可以實現網絡會診。三甲醫院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在于,應當與基層醫院建立聯系,實現病人在基層醫院就醫,大醫院專家也可會診,將一些常見病在基層醫院解決。當然,這種模式的推廣是需要一定時間的。
新京報:醫療模式改革,醫院的管理也必將隨之變化,尤其是公立醫院的管理,應有哪些改善?
徐亮:建立第三方運營公司是突破公立醫院行政管理條塊分割瓶頸的關鍵。這是公立醫院改革與促進民營醫院共同發展,正所謂“國有民營、民營國管”。
●談醫患關系
應讓患者了解病情并參與決策
醫患不是對立的,真正好的模式應該讓患者了解病情并參與決策。
新京報:南京打傷護士事件后,北醫六院近期又有醫生被傷,您如何看待頻繁發生的醫鬧事件?您在之前的提案強調從制度層面改善醫患關系,建議引進第三方機構,對此,已經做了哪些努力?還有哪些方面需要完善?
徐亮:醫患之間缺乏信任的關鍵一點是信息不對稱。醫患不是對立的,真正好的模式應該讓患者了解病情并參與決策。這并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在國外已經存在這種做法。將病情如實告知患者,醫生就各種治療措施的風險、利弊、治療先例等與患者溝通,決策權應在患者手中,不能依靠過去的診斷方式,單純聽從醫生建議。
第三方機構的咨詢及賠付對于緩解醫患關系有重要意義。手術之前,家屬可以就手術風險等向第三方機構進行咨詢,國外之所以很少發生類似事件,也跟第三方機構的存在有關。應該將醫療糾紛與醫院暴力事件相區分,醫療糾紛應當有相應的解決途徑,醫院暴力應零容忍、依法懲處。
發展第三方咨詢是比較好的方式,我也跟保險公司接洽過,希望能在手術之前設置意外險,但由于缺乏專業人員進行評估,保險公司也有后顧之憂。我們目前也在培養這方面的人才。
●談民營資本
不應借公益性歧視民營資本
保證公益性,重在監管,不能說民營醫院就沒有公益性,不應借公益性歧視民營資本。
新京報:之前就有代表呼吁民營資本進入醫療產業,包括公立醫院,未來是否存在這種可能性?民營資本的進入是否會影響公立醫院的公益性?
徐亮:我們在醫改過程中還存在一些條條框框上的制約。醫院的公益性,需要政府主導的公立醫院完成。效率、質量、公平是醫改的三個目標,三者同樣重要。公益性與公立醫院之間并不能畫等號,應更多在政策中予以體現,包括對老人、兒童及不具有支付能力的人群進行照顧等。要保證公益性,重在監管手段,并不能說民營醫院就沒有公益性,不應該借公益性歧視民營資本。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潘波 張秀蘭
責任編輯:lidong
(原標題:新京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