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主義損人不利己
摘要: 新華社記者 明金維在應對金融危機的過程中,國際社會一再重申反對保護主義,但過去一兩年來,一些國家針對中國產品采取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屢見不鮮,而措施的背后,似乎無從立足的借口勝過正當的理由。 以美
新華社記者 明金維
在應對金融危機的過程中,國際社會一再重申反對保護主義,但過去一兩年來,一些國家針對中國產品采取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屢見不鮮,而措施的背后,似乎無從立足的借口勝過正當的理由。
以美國為例,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針對中國接二連三實施各種反補貼、反傾銷調查,去年的“輪胎特保案”、對從中國進口油井管實施反傾銷等令人記憶猶新,而此類貿易限制措施出臺的所謂“理由”,是“中國產品損害了美國國內企業利益”。
真是這樣嗎?傳統貿易理論認為,各國積極參與國際貿易,依靠自身比較優勢取勝,這對所有參與國家都是有利的。具體到中美兩國,中國優勢在于勞動密集型產品,美國優勢在于高科技和資本密集型產品,優勢互補將增加而不是損害雙方經濟利益。相反,如果以貿易保護主義手段打壓對方產品,人為扼殺競爭,則會降低經濟整體運行效率,最終損害民眾的整體福利。
中國產品之所以能在美國市場立足并受到消費者歡迎,是由其成本和質量綜合優勢決定的。美國政府如果強行打壓中國產品,雖然可暫時保護一部分缺乏競爭力的國內企業,但從美國長遠消費者福利看,消費者將為這種保護主義行為付出代價。作為例證,“輪胎特保案”后不久,受中國輪胎出口美國受阻影響,美國低價輪胎價格急劇上漲,漲幅達到10%至28%。
此外,全球化時代,貿易全球化的同時,投資也在全球化。資本的全球流動使得產品作為價值的載體,可能反映了多個國家投資主體的價值訴求,也就是說,一國出口產品的背后,其資本很可能是全球性的,其技術也很可能是全球性的。這樣的出口產品,其所帶來的收益將為所有貿易和投資參與方所共享。從這個意義上講,以貿易保護主義手段打壓中國出口,很可能是搬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責任編輯:lidong
(原標題:新華社)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